【1.6萬字】另一種需求/經驗調研方式——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4 評論 2148 瀏覽 15 收藏 67 分鐘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挖掘提取最佳實踐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進行提煉,轉化為容易被其他人或其它系統所學習或借鑒的產出。這一過程,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經驗萃取”。那么,“經驗萃取”可以適用于哪些場景,可以如何進行呢?一起來看看本文的解讀。

一、導讀

1. 導讀問題

從兩個有趣的思考題開始: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請留1分鐘思考,答案需要廢手指滑到文末。

2. 導讀場景

  • 如果你是一位領域專家,是否遇到過自己能干,但不知道怎么下手教“徒弟”的窘境。
  • 如果你是一位新晉產品經理,是否遇到過,因摸不清用戶真實場景和經驗,被用戶吐槽不接地氣的經歷?
  • 如果你是一位組織管理者,是否痛苦于團隊業績水平參差不齊,但就算團隊的能手百般愿意,也不知道如何把一身本領復制給團隊的窘境。
  • 如果你是一位新晉的HRBP、OD/TD/LD,是否遇到過新的工作崗位類型缺乏有效行業經驗參考,需要構建培養體系,但又不知如何有效獲得實際崗位經驗做輸入的情況?
  • 又或許你可能是一位PMO,在扮演類似以上不同角色或接觸不同類型項目時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通過接觸并實踐“經驗萃取”技能,我發現這個技能的通用性非常的廣泛,本文如題將介紹關于“知識萃取”的理解與入門實戰經驗,通俗的說我認為這就是一門“從專家(們)身上挖掘提取最佳實踐經驗,并將它轉化為容易被學習并復制到其他人(產品)的藝術。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歡迎往下閱讀。它其實并不深奧,很容易上手,是一個非常重視踐的技能。

二、目錄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三、我對“經驗萃取”的理解

回頭回顧篇頭的兩個問題以及答案,不知道你是否有感受到經驗傳遞的魅力,通過有效的經驗提煉、包裝和呈現竟然可以讓原本晦澀、難懂又難記的寶貴經驗得以傳遞復制,幫助個人提升、組織提效,經驗迭代,把人們更多的時間留給更有意義的事情。

記得第一次接觸經驗萃取應該是19年前后聽過一次孫波孫老師的最佳實踐萃取課程,因為自己一直對如何將復雜經驗轉化成可復制易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所以聽得津津有味印象非常深刻。之后還有幸在后續的工作中學習三本書《BEST高能經驗萃?。簩炐憬涷炥D化為績效成果》(邱偉著)、《最佳實踐萃取》(孫波著)、《知識管理:為業務績效賦能》,并兩次較為深度的跑下來兩個關于經驗萃取的項目,陸續形成并加深了對“經驗萃取”的理解。

直至我起筆時刻,百度百科對“知識萃取”詞條還未收錄,對“經驗萃取”也只是簡單的定位了“網絡熱詞”。

中文名:經驗萃取

含義:分析總結,吸取經驗

百度百科(2023/7/15),關鍵詞條:經驗萃取

而對于經驗萃取,我更愿意將它理解為:是一門“從專家身上挖掘提取最佳實踐經驗,并將它轉化為容易被學習并復制到其他人(或系統)上的產出”的藝術”。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知識插播:我理解的“知識管理VS.知識萃取VS.經驗萃取”

剛做經驗萃取,面對知識管理的各術語容易困惑,為后續文章鋪墊,在此略做自己理解的分享??赡苁且蛑R管理本身還并未很普及(規范的知識管理,往往在企業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所以知識管理、知識萃取、經驗萃取這三個詞時常容易被混淆。我對它們關系的理解是,知識管理包含了知識萃取,知識萃取包含經驗萃取。

例如:除了知識萃取外,知識管理還需要做知識的分類,還需要做知識的傳播。再例如:除了經驗萃取把隱形知識顯性化外,知識萃取可能還會做顯性知識+隱形知識基某一特定萃取主題下的整合萃取。這篇文章重點不在知識管理,略做分享。

四、“經驗萃取”的使用場景選擇

正如導讀中列舉的不同崗位、職能及管理梯隊,其實很多工作都或多或少涉及“經驗萃取”這個技能。但無論個人或者組織,精力是有限的,其實回到真正工作場景中,需要考慮的不是哪些場景可以使用“經驗萃取”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哪些經驗應該被優先萃取。這里有最基本的三個考慮:

  1. 戰略重要性的考慮:去看所萃取的經驗是否在支撐企業戰略落地的核心能力上,以及對當前戰略是否急迫。
  2. 復用價值的考慮:去看所萃取的經驗是只能被一人用,還是十人甚至百人使用。
  3. 實際成本的考慮:去看為了完成這個經驗的萃取,時間/資金/人力成本高不高。

以上三點總結來說就是去評估“經驗萃取”項目的ROI本身,在當下是否值得。通常維度越高的部門看得越遠,也更愿意為這類支出“買單”。

除此之外,在這部分最想Highlight的還是,“經驗萃取”被不同的工作間接用到,但往往沒有被冠以一個正式的名字而被得到重視。導致講不清價值,技能的重視度也不高,似乎只要請一個專家做了經驗介紹,這個任務就完成了。

但實則一個經驗萃取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了經驗傳遞的有效性。通過精心準備的經驗萃取來進行的經驗傳遞能帶來有效組織能力的提升。未受重視的經驗傳遞反而可能讓人覺得是在浪費生命,百般夸贊好評,有時夸的是專家自身的能力,而非所學到的知識。

關于這部分,以下邱偉老師書里的“金木水火土”模型,值得了解一下~

五、“經驗萃取”的關鍵步驟與心得

在經驗萃取方面,已有前輩輸出了比較好的方法論基礎,并且出版為書(這正是經驗萃取輸出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我所要介紹的關鍵步驟以及我入門案例過程中所用的基本方法其實也主要來自于這兩本書。

我想這也正是知識管理價值的最佳體現,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可以在以大概用3天讀完2本書后,具備快速上手實踐的能力(并且最終還取得了相對正向的反饋)。接下來在這一章,我將先推薦兩本我認為對我幫助最大的書,以及嘗試整合這兩本書本后我實踐過程中所使用的主體框架。這個細化出來的框架可能更像是這兩本書的一個實戰案例,我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自己有機會也成為一個知識粹取的“肩墊”,但凡能為后來的朋友站的再高一些,就很高興。

來自《BEST高能經驗萃?。簩炐憬涷炥D化為績效成果》邱偉著(下文簡稱“《BEST經驗萃取》”):

來自《最佳實踐萃取》孫波著:

(以上照片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閱讀以上兩本書后,我總結和采用的整體框架:

以上兩本書比較直觀的感受是都有相對完整的體系,《最佳實踐萃取》在萃取的細節和Tips上內容占比會更多一些,而《BEST經驗萃取》在整體框架完整性和前后延伸性會更強一些。因此在整體框架上主要沿用了“BEST”框架,但對于BEST的定義上可能就沒有完全嚴格的去做對應。因為兩本書對萃取的很多重要技能的思維上也已經闡述的較為全面,文章后續主要結合經驗,介紹整體項目過程,一些指導思想、實操的動作、引導問題,讓大家進一步看到一個入門的萃取項目大概是怎樣的“上手”的。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承接著圖,簡要介紹一下結合實際運用我對于“BEST”的理解:

Blueprint(萃取規劃階段):這個階段負責對整個萃取項目進行規劃,核心產出應該是萃取方案以及與客戶就方案完成共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目的與價值、目標產出物、關鍵里程碑&評審點、項目組介紹、所需支持。

Extract(實際萃取階段):這個階段負責對整個經驗萃取的實際執行,核心產出應該是專家經驗的原始信息及對整個經驗的模型提煉,要求是所有需要形成最終產出的原始信息已經在萃取師可隨時調取的掌握之中,而不是還留存在專家的大腦或未知的材料里。換句話說,就是所有對于萃取師來說應該顯性化的經驗和知識已經顯性化了。

Structure(結構化階段):根據萃取師已經掌握的原始經驗信息,進行結構化、模型化、易理解化、美化。達成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最容易傳播的知識呈現。

Transter(產出傳播階段):對實際產出的知識進行傳播,讓經驗被復用起來,助理業務拿到更好的結果。(這一步往往萃取師可能知識參與到部分內容中,大部分應該是交付到客戶團隊后,由客戶團隊推進)

六、貫穿萃取始終的四個重要思

在實際完成經驗萃取項目后,經過事后復盤以及交流,整體回顧了一下為什么項目反饋還不錯的原因,除了有比較好的參考方法外,總結了以下幾點貫穿項目始末的指導思想。為了做好一個經驗萃取項目,如果你還未對這幾點形成習慣,建議在項目過程以及做方案決策時翻開來提醒自己,漸漸形成。

產品思維:關注以終為始思考客戶(為萃取項目買單的人)需求是什么?以終為始思考用戶(實際使用萃取產出的人)需求是什么?通過什么樣的萃取產出可以真正的幫助他們。該簡單的地方簡單不累贅,該深入的地方深入不偷懶。恰到好處以最高的ROI實現最佳效果。

不吝交流:一個組織的領域專家的經驗很神秘,這個領域的經驗的傳遞方式也可能很神秘,一個組織想解決的表面問題的背后的實際問題也可能很神秘。善于在萃取項目的不同階段,結合不同的階段產出和認知去與各個層面的人員交流,確保最終產出可以真正給組織帶來效果。有效果的經驗萃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輸出。相較于違心配合的同事,我更喜歡講大實話的“刺頭”。避免耗費了大量的領域專家能力產出的萃取產出,毫無用武之地。找準人,適時行動溝通起來。

項目思維:擅長用項目管理的形式來運作經驗萃取項目。明確的立項來與客戶對齊項目范圍,好的干系人溝通來及時識別項目問題;正式的宣貫會來引起各方重視,有序的里程及WBS來規劃成果的產出;及時的過程評審來降低重大的“返工”風險;一定容忍度的變更管理,讓產出可以在過程中不斷靠著真正有用的經驗萃取產出發展,等等。記得用項目思維:)

回歸組織:經驗萃取的背后是組織能力的提升,組織能力的提升是對企業戰略的支撐。理解了經驗萃取對組織和戰略的支撐邏輯,去理解業務、組織對應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為主動的去與客戶溝通需求。嘗試去做專業的引領而不是單純的Follow。真正的管理者,會期望有強大的伙伴而不是純執行的“乙方”。

在接下來大篇幅介紹項目案例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動作,包括整個大流程的設計都或多或少的運用了這些大原則。

接下來將以時間順序從前往后延展,展開我的經驗萃取入門4個階段11步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請謹記“以終為始”的思路,也就是在閱讀每一步的開始,去思考這一步所面向的那個“終”是什么?我也會盡量在每一步的開始做一下提示,因為在實操過程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一個思考方式,才得以讓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實。以終為始,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一步我要做哪些關鍵動作,為什么少了就不行,會給后面埋下什么坑。也只有以終為始,才能讓我們脫離刻板的照本宣科,把理論照進現實。

七、Blueprint(萃取規劃階段)

萃取規劃階段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踏踏實實的抓住用戶需求,匹配合適的萃取解決方案,不讓辛辛苦苦萃取的好幾天的努力在后續被束之高閣,而是成為每個用戶桌面上不可或缺的案頭之書。

Step1:做調研明確需求

除非你是為自己做經驗萃取,否則一定繞不開的就是去理解并明確“客戶”的需求。從項目管理思維來說,發起人的滿意是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分必要條件。從產品思維來說,需求是產品價值的基礎,可以匹配和滿足需求的產品才是有價值的產品。所以明確需求成了我們以終為始的“起點”。

在明確需求上,因為在工作中經驗萃取往往是面向組織的服務/產品,更像是一個To B的業務,因此最為常見的我們至少要關注兩類對象。一個是客戶,一個是用戶。一個是給你支付報酬的人,一個是實際使用你的經驗萃取產出的人。

面向客戶:我們要去了解他們真實的工作場景、面臨的真正觸發他們愿意支付報酬來購買萃取服務的痛點、以及他們內心中最為直觀和期望的解決方案。對于一個客戶來說,最常見的對經驗萃取的痛點是:

  1. 團隊需要快速提升某個能力但高手的經驗總是傳授不到普通同事身上,團隊成長及培養速度跟不上業務需要。
  2. 還有一部分萃取需求是團隊能力很強但是就是不擅長把自己的強大之處講清楚,講明白,進而讓管理層看到團隊的專業素養,同時也去找到團隊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面向用戶:我們同樣也是去了解他們的工作場景,遇到的痛點(尤其在經驗萃取與復制上),以及他們認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用戶雖不一定會站在戰略、組織角度考慮問題,但恰恰他們正好是領域工作人員也是萃取產出的用戶,他們所提出的痛點和解決方案往往更真切以及接地氣。

Step1的工具/模版:

關于需求訪談過程主要整理的內容,其實并不復雜(見下模版)。圖后將對幾個關鍵字段的產出和使用做一下補充。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1)關于工作崗位、工作年限的收集:主要設計的目的是用于判斷不同細分崗位和工作經驗的用戶是否有明顯的痛點區分。最后在經驗萃取內容上有可能會在產出上做經驗的分類分層(如基礎、進階)。

2)關于“優先級”:主要設計的目的是收集用戶最真實的對于優先級的聲音。當經驗萃取范圍過大需要裁剪范圍,或者在做內容排序時都可以做參考。

3)關于“所屬場景”:這個字段在現場問的時候一開始可能沒有明確的選項,最后萃取師根據多次訪談后可以提煉更為清晰的可被枚舉的場景。所屬場景的用途是有利于對經驗進行分類,且是用用戶的語言對知識進行分類,最后不能確定100%會用上,但是對萃取師理解業務場景與業務對齊共同語言很有幫助。

4)關于“當前臨時方案”:核心目的是去了解目前用戶使用的解決痛點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挖掘到用戶自己梳理的一些流程、SOP或者經驗總結,它是非常值得萃取師提前關注收集和借鑒的輸入。如果遇到好的臨時方案,順便還可以多問一句為什么這個方案不被更大更長期的采納,這時候能進一步挖出組織對經驗萃取的訴求。當然這個臨時方案,有時候可能是沒有的。

5)關于“建議(或期望)方案”:很多有經驗愿意思考的用戶,往往在大腦里早就勾勒好了期望的解決方案的樣子。預期萃取師自己想,不如借助用戶的大腦已經形成的思路作為自己的關鍵輸入。通過對建議方案的挖掘,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深問,我認為是最直接最快加深自己對萃取項目背后問題理解的方法。且那些有Idea的用戶,往往會成為后續你打磨方案時的種子用戶,讓他們給你的最終解決方案多提建議,何樂而不為。

關于“Step1”的Tips

① 這個階段勤問,勤要材料,了解實際問題確保不跑偏,拿到一手資料提前做好學習。以便確保把后續訪談萃取時間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反復問同樣的,或已經被萃取過的問題。

Step2:做項目方案規劃

有了上一步收集的用戶需求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項目方案的規劃了。方案規劃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想清楚客戶這個項目的本質訴求,用戶對經驗的本質需求,并給出一套合理的解決方案及規劃。這部分從模版框架上看感覺更清晰一些,內容直接進入“工具/模版”部分。

“Step2”的工具/模版: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備注:通常來說項目方案一般不會以表格形式呈現,主要通過PPT或Word形式來呈現。以上表格為適配文章瀏覽效率和習慣設計。

1)在方案的“需求分析”部分

①“需求分析流程概述”:需求分析是解決方案的“根”,“根”不對或者不被認同就隨時可能被翻盤和詬病。因此需求分析也是萃取師非常需要重視的環節之一。為了讓需求分析的結果更具說服力,“往往我們需要先介紹并強調整個需求分析的大致過程,歷經哪些步驟,都有哪些人參與了。所有人就萃取項目的需求達成共識和信心,下面的整個過程才能順利而高效的進行。所以就有了第一小版塊“需求分析流程概述”部分。這個時候你還可以在材料里把Step1整理的表格秀一秀,或許就更有感染力了。

② “組織需要”:講的是客戶,也既管理層的痛點,如其名通常以組織需要這個思路來展開即可。通常來說最常見的邏輯有兩種:

  • 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從“戰略-》關鍵舉措-》組織能力”這樣的邏輯來展開,“為了支撐公司戰略xxx,今年我們有重點舉措xxx,通過識別發現為了完成舉措xxx需要xxx能力的提升,因此有了這次萃取”。
  • 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從“績效指標-》員工反饋-》能力提升訴求”,在團隊業績指標診斷過程中發現問題,通過收集員工反饋發現在某領域有通過經驗傳遞來提升團隊能力的訴求。

無論是哪種,我們均要明確的獲得組織管理層的認同,那就是相對明確的組織需要,往往在組織需要層面我們最核心是要回答Why為什么要有這個經驗萃取項目的問題。

③ 而“用戶需要”:就更具體指的是What層面,即需要萃取什么內容的問題了。通常它會很具體的回到工作場景去看那些工作場景的哪些能力項是需要被提升的,常見的會用“場景”、“流程環節”或者“能力項”這樣的維度去切割。例如“服務設計過程中的項目管理能力”,“電話拜訪過程中的促單能力”。如果已經有崗位職責及任務清單,那這部分往往會容易許多,不過在很多新崗位,或者管理成熟度還不夠高的公司,這部分內容很多時候不一定有。

2)在“建議解決方案”部分

“建議的解決方案范圍”:因為已經有了明確的客戶及用戶需求介紹,通常我會直接把建議的項目范圍給客戶做呈現及介紹,這樣是最為連貫的,也就是“建議的解決方案范圍”。我們建議在這一次項目圍繞客戶及用戶需求,萃取哪些經驗解決那些經驗傳遞的問題。

“經驗傳遞的形式與載體選擇”:討論完范圍之后,應該就是對用戶來說最為直接的解決方案結果呈現了。在經驗萃取的核心解決方案上,通常我會以經驗傳遞形式+經驗傳遞載體的組合來表達。

  • 常見的經驗傳遞形式如:“資料學習”、“線下授課”、“線下工作坊”、“線上錄播課”、“雙師課”、“產品導入”、“師徒制”等形式。
  • 常見的經驗傳遞載體如:工作SOP、工作參考指南、課程課件、學員手冊、課程視頻、案例集、課后習題、雙師教師手冊、產品PRD、知識卡片等不同的經驗傳遞載體。

例如:一個我做過的Case,當時該團隊發現項目管理能力是該團隊的核心能力之一,且不同同事去負責類似的項目結果偏差很大。希望我們為其萃取并傳遞該領域的獨特項目管理流程經驗。經過需求調研,考慮到需要傳遞的經驗類型偏復雜且類別分支較多,同時結合當時該組織已經有了一套內部沉淀的通用項目管理流程及支付了其它項目管理課程。我們為該項目設計的解決方案是“自主資料學習”+“案例集&知識卡片”的形式來進行經驗的傳遞。

“指導思想及差異化價值”:經驗傳遞的方式、經驗傳遞的載體大部分都在用戶的視野內,很難體現出一個萃取師的專業性以及核心價值。在我看來一個萃取師最有價值的地方除了設計最適宜的經驗傳遞框架方案外,還要洞察到對用戶來說最真實的經驗痛點并以巧妙的方式去挖掘并呈現出他們需要的經驗。

這部分價值我們通過“指導思想及差異化價值”,來得以體現。在這里萃取師有機會去表達對于這個萃取案例中設計的指導原則(如是重理論還是實踐、是傾向于認知態度的提升還是技能的培養)以及差異化價值(例如會同時提供跨行業領域專家的經驗分享以及幫助團隊構建“方法論模型”等)。在體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去樹立專業性,去對齊客戶(買單者)的訴求并獲得認可。

④ 在“經驗萃取核心思路”部分:需要去規劃,基于經驗傳遞方式以及經驗傳遞載體的規劃,為了拿到高質量的經驗萃取產出應該通過怎么樣的萃取形式來完成萃取。常見的萃取方式有:

  • 訪談引導萃取,一般指通過1對1訪談的形式通過引導交流,收集領域專家的經驗。
  • 材料閱讀萃取,一般指通過閱讀多篇經驗材料,通過整合理解萃取出所需經驗。
  • 共創引導萃取,一般指有萃取師引導一組領域專家,通過相互梳理、討論、補充的形式同時萃取一組專家經驗。相對于1對1訪談,這類訪談的控場引導能力要求更高,但可以實現領域專家相互激發的作用,萃取師將有機會萃取出深度更深,整合度更高的內容。(類似頭腦風暴共創的形式,但對經驗萃取來說通常以復盤為主線,這個類型單純針對經驗萃取,目前暫沒有實際操作過)
  • 自我萃取,一般指萃取師自己就是領域專家,自己框架化自身經驗歸納總結輸出。我認為這里還有一個訪談引導+自我萃取的變種其實就是通過萃取師制定萃取框架,領域專家獨自填寫內容回復的形式。介于訪談引導與自我萃取之間。

萃取師需要熟悉這些萃取形式并考慮如何組合來達到所需的萃取產出。除了考慮萃取的形式組合外,萃取思路的設計上還有兩個需要考慮的內容是萃取的“專家規?!奔啊霸u審節點”。就像我最開始做萃取項目一樣,經驗不夠豐富,專家配合程度不可控,很難100%預判最終產出的情況,怎么辦?

實操過程中,我們會通過合理的設計“評審節點”以及“專家規?!眮斫鉀Q。簡單的說“專家規?!睕Q定了信息的輸入量,在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我們多預留一些輸入量以確保有增加萃取以迭代的余地。

另一方面就是采用敏捷的思想,小步快跑,快速交付(評審),在多次評審中快速糾偏。所以總體來說經驗萃取思路需要我們在“萃取形式”、“評審節點”以及“專家規?!狈矫孀龊靡巹?/strong>,這部分其實也是項目所需支持的關鍵輸入。關于這部分的設計,簡單的輸出如下圖。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⑤“解決方案效果評估方式”:萃取項目畢竟投入成本,通常來說需要配套有評價或評估項目完成或者成功的方式。一般這類評價/評估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

  • 短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以約定好的交付物如期完成評審來進行評價,其次可以以用戶的問卷反饋進行評價,更為結果導向一些的可以輔之已配套培訓及培訓的測試成績來評價。
  • 長期:長期來看,一個還是可以以用戶問卷反饋來評價,另一個就是更為結果導向的看對該領域的績效指標影響來評價。

但其實說實話,無論短期或長期,如果萃取師無法影響到學員實際的學習過程,更為結果的考試成績或者績效指標影響其實都很難用于評價萃取的結果,因為還有很多原因會對此做出影響。(實操項目上,暫時還沒正式做過長期的評估,以上僅把自己經驗研究到的一些方式作為介紹)。

3)在“項目管理方案”部分

項目管理方案基本上是需求分析及建議解決方案的一個項目視角下的體系梳理。這里項目管理方案可以理解為最終會需要和管理層簽訂“合同”以及宣貫給項目組的項目方案。通過與管理層對齊的需求分析及評估方式,我們可以整理出項目的目的和目標。通過“經驗傳遞的形式與載體”我們可以整理出產品與服務交付物。通過“經驗萃取的核心思路”、“解決方案的評估方式”和已經完成的“需求分析”環節,我們可以整理出項目自始至終的一個整體里程碑規劃。而根據“經驗萃取的核心思路”我們已經可以基本梳理出對項目的所需支持。

關于“Step2”的Tips:

① 在用戶解決方案的設計上,如果基于經驗萃取這個環節再延伸一些,有可能還需要為項目設計貫穿“測、學、練、考、評”,的一整套解決方案。為了做好萃取方案,可以站在更周全的視角去把萃取與其它環節串聯起來。

Step3:明確立項并宣貫

1)與客戶立項:如果存在甲乙方合作關系,那么完成了Step2的方案規劃,我們就可以和客戶進行正式的項目立項確認了,這一步的關鍵作用就類似于“簽訂合同”,把交付的范圍、時間計劃以及所需支持都講得清楚明白,以便過程順利推進,這同時也是為客戶負責的表現,避免給客戶帶來突然的“驚嚇”。

2)與用戶宣貫:在與客戶確認好立項后,為了更好的獲得項目組包括所需專家及周邊資源的支持,通常我們會組建一個專門的宣貫會,也可以叫做啟動會。告訴大家我們要開始進行萃取項目了,它的目的、它的意義和重要性,通過講清楚Why,并有管理層站臺的形式來獲得更多的支持,無論是在后續邀約專家時間,組織評審會上也都有了很明確的依據。這個環節不是繁瑣,反而是專業性的表現,值得重視。

八、Extract(實際萃取階段)

實際萃取階段的核心目的就是把專家大腦里、組織材料里的最佳實踐經驗顯性化到萃取師“手里”,以便在下一階段進行結構化時對該領域的經驗可以信手拈來。

Step4:細化萃取方案

大部分筆頭都前置到了“Blueprint”部分,其實細化萃取方案這個環節是一個實戰過程中不斷迭代調優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以占用最少得組織資源(無論是費用或專家的時間)來獲得高質量的萃取產出。細化萃取方案的輸出其實邏輯和以上設計“經驗萃取核心思路”一致。只是它要更細化到:

  • 專家的先后次序組合:萃取經驗框架時先萃取初階用戶還是高階專家,或者交替萃???
  • 過程內容產出時間及對專家的訴求切換:計劃在什么時間點我們產出第一版框架,如此后面幾個專家可能是基于框架的點評和完善,而非重頭萃取。
  • 臨時萃取手段補充:針對一些過程無法確認的細節的經驗點通過設置“輕量級”的萃取手段補充,例如類似于德爾菲法的背靠背問卷。

這個部分的產出框架也如“經驗萃取核心思路”部分的圖,只不過顆粒度會更細,是萃取師的工作計劃,且持續的迭代。

Step5:執行實際萃取

執行實際萃取的過程因萃取方法的不一樣大有不同,內容是可以獨立成篇甚至成書的。以上介紹到的兩本書都分別介紹了這部分的內容。在這里一段落我不計劃把所有讀到的方法都講全,但是在這里我將把我會把我在實際萃取過程中使用的最高頻(基本占了90%)的方法“1對1專家訪談萃取”的要點做足整理和介紹。

這個過程我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又回顧了一下孫老師和邱老師的書。我覺得整體和孫老師書內提到的SPAS(Story-Picture-Audit-Structure)過程是比較接近的,只不過最后一個S(Structure)這個過程我留到了訪談后完成(在我的這個篇文章里里歸到了下一章節)。那這里我來說一下我實際在用的“SPA”三步。

Story(典型故事)->Picture(整體圖片)->Audit(知識審查)

其實我更喜歡管這三步叫“講故事”、“理方法”、“挖經驗”。讓我們回到1對1訪談這個場景,嘗試更細致的來介紹整個萃取過程。

1)會前準備:我們提前約好了領域專家的時間,最好是一個不容易犯困,思維又比較活躍,不是前面一個會,后面一個會讓人覺得趕場的時間。之后我們來到一個環境舒適安靜的會議室,這里通常需要有一個大的白板空間,幾支不同顏色的白板筆。一般我習慣性的還會買上三瓶水(高強度的訪談是一個很讓人口渴的事情)。然后我們就進入的訪談的對話。

2)破冰暖場:首先在最開頭,不是上來就哐哧哐哧做萃取,打開交流的場域是很重要的。抽出時間被人問各種問題并不是一件對容易讓領域專家享受的事情。因此前期的準備工作,專家專業領域或項目經歷的了解都很重要,這可以成為你與專家開場的話題。另外也可以通過詢問專家是否了解本次項目,對本次項目的看法來進一步打開交流。

3)“Story-講故事”:講故事這一環節的核心目的是與領域專家挑選出符合經驗萃取的故事,并聽領域專家放松自然的把故事流露出來,建立領域專家及萃取師的萃取背景、基礎?!?/strong>講故事”這個詞在我看來有很重要的兩層含義,首先是關于“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典型性,故事既然要“動聽”則“既要完整”又讓人“身臨其境”地貼合期望表達的主題,那才是一個好的故事;其次是關于“講”的舒適度及流暢性,要讓領域專家更為自然的“講”出自己的“案例”而不是左思右想、瞻前顧后或滿是約束。具體怎么做:

① 選故事(共同):講好故事的前提是選好故事,每一個萃取項目都有自己的目的、目標及計劃的產出。萃取師在這個階段要通過簡單的引導與領域專家共同找到那個接下來值得花1~2個小時共同探索的故事。如果時間允許,或者案例簡單,當然還可以擴充到2~3個故事。在這里我常見的引導問題以“探詢差異化”+“限定引導挑選”來起頭。

  • “探詢故事單元顆粒度”:首先在我心中我會預設好一個故事的單元大概是什么樣的顆粒度,例如如果是關于日常工作效率能力提升的經驗萃取,我把我的故事單元是“一天的工作”,如果是項目經驗的話故事單元就是“一個項目”。為了做好項目選擇,我會先在不同天或者不同項目的差異化上做一個前置提問,問題句式一般為“誒XX,萃取最開始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就是你們日常在XX工作上,每一天的主要工作內容差異大嗎?如果差異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比較多一些?”。根據專家的答復就能判斷出不同天或者不同項目的挑選對萃取項目的差異大不大,是否有需要重點關注挑選的維度。
  • “用限定問句挑選故事”:之后我會緊跟著一個“限定詞組合+1+故事單元”句式的用于故事挑選的問題。例如“你能回憶并給我介紹一下,你覺得在XX工作上工作內容既完整但是遇到的突發情況又比較多的1天嗎?”。其中“XX工作上”、“內容完整”、“突發情況比較多”就是三個限定詞的組合,1就是“1天”的1,這個問題里故事單元就是“天”。

經過如上的交互,基本可以鎖定出一個接下來展開介紹的故事,如果對引導背景較為熟悉也比較靈活的專家也可能會主動的提議另外一個故事可能更合適,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講故事(領域專家):講故事的過程主要依靠領域專家。為了讓領域專家打開話匣子,前期自由度可以較為開放,隨著互動的多少以及時間的推移,萃取師可能要做好方向的把控,對目標經驗關聯系差的方向可以通過追問與經驗關聯度高的問題適當引導。

繪板書(萃取師):在講故事過程中,萃取師最重要的是記錄,而截至目前位置我認為最高效的記錄方式是現場板書,同時還可以與領域專家提前打個招呼借助錄音筆避免遺漏細節。現場板書是我在經驗萃取過程中最靈魂的部分,有三個非常核心的價值:

  • 視覺引導及共識:不是每個領域專家邏輯性都很強,也很擅長講故事,一個視覺時間線的引導可以讓領域專家給有邏輯和節奏。
  • 要點的存檔:實戰過程中,現在板書的拍照對后續現場信息的快速回憶和整理非常有幫助,并且還可以成為萃取項目“過程回憶錄”的一部分,對項目和領域專家本人也很有意義。有一些領域專家在萃取結束后還和我說,可否發一份給他們,他們也一直沒機會自己好好整理自己的經驗。
  • 快速挖掘的前提:板書“SPA”后續的P和A兩步可以快速深入的基礎??諏樟?,就像兩個人在下盲棋效率極低。更何況萃取師本身并不一定熟悉業務本身。

在實際做板書的時候,萃取師內心中應該是有一個大致的框架的,就是那些內容屬于頂層方法層面的,哪些內容屬于具體經驗層面的,實際板書的時候就可以做好大致的布局細分。關于板書的樣例如下(用A4紙打個樣):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4)“Picture-理方法”:有了領域專家的故事講解及板書的基礎,萃取師在這個時候應該基本可以歸納出完成一個具體“故事單元”的基本方法了。這個過程是在領域專家介紹故事過程中逐步勾勒出來的。

如圖,基于故事線的分析,我梳理了完成項目的幾個關鍵步驟:規劃、握手啟動、產品/運營籌備、上線/監控、收尾。如果在梳理步驟時遇到1~2個不太理解的問題,完全可以現場請教領域專家,甚至讓領域專家一起看看怎么提煉更為合適。最后在這個環節,很重要的是請領域專家確認提煉出來的關鍵方法步驟是合理的?用語在用戶群體的話題體系里是否是準確和容易被理解的?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5)“Audit-挖經驗”:有了方法的大框架,挖經驗也就了有錨點,這一層比較偏實戰,過程很簡單就是對話引導,比較有挑戰的其實就是在引導結構及引導問題的設計上。在實際挖掘經驗是我一般會分四層結構來收集整理領域專家的經驗,分別是:①關鍵環節具體方法,②難點/卡點/例外情況,③心得 ④工具/模版/推薦的方法論和書籍,下面我分別介紹一個這四層的概念以及我常用的引導問題。

① 關鍵環節具體方法:指的是針對所提煉出來的方法步驟(為與子環節的方法步驟區分,這里我取一個名字叫頂層方法步驟)。方法步驟就像一個樹狀結構可以逐層往下下探挖掘。結合前期用戶需求調研時收集到的用戶需求,以及在經驗萃取目標產出的設計,萃取師在這個時候就要往下下探專家經驗。

例如用戶需求反饋合作方配合意愿度比較差,經常推一步走一步,那針對這個問題萃取師是可以基本定位到“握手啟動”和“產品/運營籌備”這兩個環節需要更為詳細的方法的,就可以與領域專家深度交流。又或者如果結果交付物中明確設計了之后把方法拆到2級或者3級的顆粒度才能滿足這次經驗萃取項目的要求,那么每一個頂層方法步驟都應該被再進一步打開。在這個環節,我最常用的引導問題:

看起來頂層方法就那么基本,但實際過程需要投入的工作還是很多的,你能給我講講你認為XX步驟的最主要目的或者完成的標準是什么,以及你是怎樣一步步完成XX步驟的工作的嗎?

難點/卡點/例外情況:順著講方法是經驗的第一層面,而往往更多的經驗植根于遇到困難和異常情況時怎么處理。在拆解完重點步驟后,我通常會基于重點步驟下探一層實際工作中的挑戰(難點/卡點以及例外)情況。這里具體又分兩步,一步是Q出難點/卡點及例外情況,一步是追問解決的方法和建議。以下是我常見的引導問題:

第一步:Q出挑戰

1.看起來方法步驟都比較清晰,但是從前期訪談過程中就知道實際執行過程很難總是一帆風順,你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過什么難點/卡點或者例外的情況嗎?

2.在這個過程中,你有遇到情緒特別Down,壓力特別大的時刻嗎?當時你主要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給我講講嗎?

第二步:追問挑戰的解決方法及建議

1.針對遇到的這個挑戰,你當時是怎么解決的?

2.如果這個問題再來一次,你還會有更好的解法嗎?

3.你認為這個挑戰是否可以提前預防,應該如何預防?

4.假設現在有機會讓你回到工作之初,針對這個挑戰你回給自己什么建議,提醒當時的自己要注意什么?

③ 心得:講了順境的步驟,有了逆境的應對,接下來回到整個任務上去看,是否有一些整體性的建議和心得讓類似的工作得以更順利的進行。

1.假設現在有機會穿越時空讓你回到工作之初,針對這個挑戰你會給自己什么建議,提醒當時的自己要注意什么?

2.如果你有一位好朋友馬上要迎接和這個項目相同的戰場,你會給他哪些重要的建議和或提醒他重要的注意事項?

3.你認為這個挑戰是否可以提前預防,應該如何預防?

④ 工具/模版/推薦的方法論和書籍:領域專家自己可能擅長借助一些工具,沉淀了一些模版,或者閱讀過很好的方法論或者書籍。這些可能都是花了很長時間積累來的“寶藏”,如果用很短的時間可以幫新人積累起常用的工具、模版、方法論和書籍工具箱,會節省很多新人的時間。

而針對工具、模版和推薦方法論的價值與解讀又可以作為進一步挖掘領域專家經驗的入口。不過實際在我跑下來的項目中,因為時間關系,很少會對工具、模版或者推薦書籍再進一步的展開。常用的引導問題有:

1.在XX這個過程中,你會用什么別人沒有用過的工具來給自己提升效率或者提升質量嗎?

2.你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沉淀了一些可以重復使用的模版?

3.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大咖或者書籍沉淀的方法論對有效完成這個任務很有幫助?

4.為了做好XXX,你有一些推薦的書籍建議新人閱讀嗎?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6)校準、道謝及額外專家建議:以上完成“SPA”后,單次訪談的經驗萃取主體就基本完成了,不過在最后如果有時間還是建議和領域專家校準一下整體的收獲。

在這個過程領域專家可能發現有的地方講得不夠好希望校準,也有可能在整體回顧的時候發現有重要的遺漏進行補充。

除此之外,一般我還會和領域專家道謝并介紹項目的后續環節,今天花費了1~2小時的交流內容會被怎樣的用起來,讓他充分理解自己在項目中的位置以及長遠意義,而一定不僅僅只是一個被萃取的“工具人”。同時我還會問一下領域專家,針對今天的,某些話題是否有建議我們另外萃取的專家,這時候相當于我們進一步借助專家的力量挖掘組織內部的領域專家。而這些往往在前面需求分析環節不一定能做得很透。

“Step5”的Tips:

①除了向領域專家獲取經驗,還可以反向把一些好的經驗或者思路反向輸入給予領域專家輸入,形成更緊密的互動與聯系,以便打開更大更深的交流空間。②萃取不是拋一個很難的問題去讓專家去幫我們思考。而是萃取師通過提問的藝術,盡可能讓專家很舒服自然的陳述出自己的經驗?;卮鹨恍安惶枰涍^思考”的問題。

Step6:打磨經驗認知

上一步我們完成了一個1對1專家訪談,但是經驗萃取往往是由多個專家萃取的經驗綜合來完成的。與每一個專家的訪談可能都會有一個方法步驟及四個層面的內容提煉。但是經驗萃取師的一個很重要工作就是將這些寶貴經驗整合起來,成為質量更高,整合性更好的輸出。Step6這一步強調的是,每完成一個或者一天的萃取訪談,萃取師應該借由對領域專家輸入的梳理整理,為自己構建萃取項目的經驗認知框架。通過我會考慮以下幾個內容:

  • 頂層步驟與框架如何:基于截至目前的訪談,如果要萃取一個統一的整體方法步驟,這個頂層方法步驟框架應該是什么?
  • 知識經驗要素如何:為了更好的傳遞方法步驟內的具體經驗,我應該針對每一個方法步驟沉淀哪些關鍵知識要素?(例如:方法描述?執行難點及解決方案?實踐案例?執行流程圖?)
  • 是否有遺漏的經驗:目前有哪些方法步驟經驗萃取得還不夠完整清晰,需要在后續訪談中重點萃???目前有哪些方法步驟經驗沉淀萃取得較為完整了,后續已校準糾偏為主即可?

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到下一輪的萃取中,直至核心經驗均被提煉。

九、Structure(結構化階段)

結構化階段的重要目標是讓萃取師萃取出來的最佳實踐經驗通過用心的組織、包裝、呈現變成好用的知識傳播素材和物料。

Step7:提煉整體產出結構

這一步的工作其實和Step6較為類似,是Step6持續累積的結果。

為了產出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這里有一個較為常見且確實好用的模型是“ASK”模型,這個模型認為員工的崗位能力應該包括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知識(Knowledge)。

例如一個銷售在學習銷售知識時,在態度層面他要知道向客戶介紹產品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技能層面他要知道如何與客戶啟動對話,在知識層面他需要學習常見的銷售形式以及不同的客戶分類。ASK模型就像是你在教別人提升一個能力時,先講為什么(Why/Attitude),然后去講怎么做(How/Skill),同時輔之以該工作相關的知識(What/Knowledge)層面的教學,三管齊下傳遞經驗,三者往往缺一不可。

隨著萃取師在萃取過程中的不斷整合積累自己對領域的認知并不斷沉淀訪談來的經驗。原始素材已基本齊全,這一步的核心工作是對不同的傳播載體明確好輸出的結構。例如:

針對“案例集”類型的交付物,隨著經驗萃取的深入,我們發現針對不同的案例的“執行流程”、“職責分工”、“執行周期的評估”是難點,同時在過程中發現有5~6個難點是較為通用的難點。最終我們設計了如下的結構來承載經驗: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針對“錄播課程”類型的交付物,通過需求分析及經驗萃取過程發現基本方法大部分人都能掌握或者通過自學來提升,但最難的往往是工作中處理工作溝通、協作以及突發場景時經驗太少無法確保整個交付的效率與質量。那么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可能就要壓縮方法步驟介紹的時間,增加工作溝通協作技巧的內容比重。

比如總共10節課,前5節重點講方法步驟,后5節面向最高頻且最容易導致業績差距的難點按主體展開一節課解決一個問題,同時在前5節課就在內容上設置扭轉不愿意溝通和協作的“思維和態度”的課程。通過這樣的組合拳來提升團隊接受并掌握協作能力。甚至萃取師還可以建議需求團隊增設線下工作坊課程在提供更多的案例現場教學。

Step8:巧妙設計包裝知識

整體知識框架設計好后,在填充如內容,一般來說一個萃取案例就可以達到75分了。但是萃取這門藝術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如果讓知識更容易得被傳播并運用起來。扎實的內容可以讓用戶在授課過程中獲得收獲,但更牛的內容是讓用戶可以更容易得記憶和提取。文章開頭的“伸手要錢”,就是一個很生動的通過包裝讓知識容易被記憶和提取的例子。主要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來包裝:

  • 通過生動直觀的圖示來包裝:例如與其用大段文字來介紹項目管理中不同的干系人大的溝通原則是什么,就不如用“利益相關方矩陣”展示來得直觀和易于記憶。類似的還有波士頓矩陣、商業模式畫布、冰山模型、PDCA戴明循環圖這樣的例子。實操上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最常見的一個方式就是結合你的方法論的要素有幾個要素,然后去找有相對應元素的圖形來展示,例如如果有五個要素,那你可能可以去開發一個五星模型,如果留個要素可以開發一個六邊形模型。當然除了形狀外其實還有圖形之間的關系(例如包含、杠桿)等。
  • 通過有趣易記的文字來包裝:例如互聯網常見AARRR,戰略常用的PEST、SWOT,以及我還嘗試在《從運營到產品到PMO,我是如何實現職能轉型的》中提煉過一個關于理論到實踐迭代的“ACES”思維和用于知識沉淀的“5T”框架。實操上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如“英文組詞法”(如PEST)、“諧音組句法”(如伸手要錢)、“形象類比法”(艾迪斯在企業生命周期中,將企業比作人,分為各種生長階段)、“三字經法”(把核心方法步驟提煉成三個字的動賓短詞如“建團隊”、“做啟動”)。

這里就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文字/圖形以及關聯邏輯想象力了。更多的可以閱讀以上推薦兩本書。實踐中我用得最多的要主要有:

  • 圖形相關-流程圖、循環圖、支撐圖、關聯模型圖。
  • 文字相關-英文字母法、三字經法。

Step9:做好經驗審查確認

經驗審查是確保經驗萃取輸出質量的重要步驟,細心的你會發現我在每一次萃取訪談過程已經植入了兩類校準。一類是每次訪談最后的校準,一類是通過在靠后的受訪專家訪談時對前期整理的認知的校準。而本步驟提到的環節,更強調正式的項目組評審。為了避免大范圍返工,我一般會設計2輪以上的評審。至少一輪評審產出樣例、一輪評審最終產出。

  • 產出樣例指的是我們針對每一類經驗萃取交付物都采用一個Case打透,產出到接近最終產出的環節,然后做評審。這樣避免花了大量工作整理完所有萃取確無法滿足管理層要求。
  • 最終產出的評審主要目的是用于最終確認,也是結項交付的一個重要依據。

針“Step9”的Tips:①提前預約評審組時間,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前置預約一些配合度高的評審委員提前交流。②越接近實物的交付體感可能越強烈,如果條件允許,不要吝嗇于打印或者精細的材料打磨。

十、Transter(產出傳播階段)

該階段的核心目的就像物流的最后1公里,往往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但如果不做好前面的過程付出全都白費。一個完美的經驗萃取也可能毀在落地傳播階段。因此萃取師還可以在經驗萃取已經產出準備傳播的這個階段,為經驗再多送一程,這個可以結合項目約定來進行。這部分不計劃占用過多的篇幅,更多的希望與大家交流助力經驗走好最后一公里的意識。

Step10:助力經驗推廣工作

在我的實際經驗里,伴隨著最終交付物的評審,我會伴隨著產出一份建議推廣方案。我們會結合組織的實際情況去思考這個產出可以被暴露、被強調、被運用的場景去給客戶做推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 會議方面:項目成果分享會、項目成果匯報會。
  2. 沉淀層面:及時介入團隊的知識管理系統、作為超鏈接植入各類相關流程產品。
  3. 培訓組織:推薦團隊及時進行培訓組織及測評。
  4. 辦公環境:電腦桌面,宣傳欄,企業內廣告位、內部推文等各層面展示方法論,并附帶二維碼鏈接掃碼學習等。

Step11:跟蹤經驗推廣效果

最后根據“項目解決方案效果評估方式”萃取師按照計劃進行效果評估,這是對項目的負責也是對萃取經驗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十一、4個“Takeaway”

① 4階段11步經驗萃取流程

【1.6萬字】我的“經驗萃取”入門之旅

② 4個指導思想:產品思維、不吝交流、項目思維、回歸組織

③ 視覺引導:充分運用視覺引導讓你的萃取過程事半功倍

文末:經驗萃取這個技能,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學問,是實實在在敬畏經驗,傳遞經驗的過程,就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事事都是項目管理,我覺得經驗萃取也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是適用且值得的“藝術”,愿這篇文章對你認識并開始在工作或生活中運用經驗萃取有一點幫助:)

十二、篇頭思考圖-答案

例子1答案:句式“一個時間點+一件小事+形容潤色+海誓山盟”。

如:“四年前的一個早上,你忙碌著為我準備早餐,看著你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天使–美極了!那時我便默默對自己說,這就是我要用一輩子去疼愛的人”。

再如:“還記得那個下雨的夜晚,你在電話里一遍又一遍地囑咐我要趕快吃藥,好好照顧自己,聽著你焦慮的聲音,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這應該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吧”。

《最佳實踐萃取》孫波著

例子2答案:記住出門前“伸手要錢”。伸=身份證,手=手機,要=鑰匙,錢=錢包。

作者:Talen;公眾號:良小嘴兒

本文由 @Tal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完了之后,心里有幾個小疑問想請教一下:
    1. 所謂的經驗萃取,和PDCA或者復盤方法有何區別?是大號的復盤嗎?
    2. 這樣宏大的經驗萃取是否會造成失焦?這個方法可落地嗎?看起來既耗時又需要專業的人配合,條件要求比較苛刻;
    3. 這篇文章是否沒有應用上所謂的”經驗萃取“方法?特別是BEST4個階段,看起來一點都不具象。文中提到的視覺引導,反而自己沒有應用在最關鍵的地方上?

    來自廣東 回復
    1. 怪文章沒有說清楚了:)我稍微補充一下我的理解。1.PDCA,復盤和經驗萃取不太在一個緯度上,它們可能有包含關系,但側重點不同。就像我認為復盤和PDCA不在一個緯度上,復盤可能被用到PDCA中,。具體來說我的淺見:PDCA更像是持續迭代的一種工作方法和思路。復盤更像是一種通過經歷去反思進步得方法和思維。經驗萃取是把隱形經驗顯性化的技術。舉例來說:1.集體復盤是集體經驗萃取的一種方式,但是為了萃取集體經驗,我也可以挨個專家訪談。

      來自中國 回復
    2. 2.是否落地看使用場景去做裁剪,以及需要的經驗深度。從市面上專門有做經驗萃取服務來說,有其價值。確實不是適用若有場景都做很重的。

      來自中國 回復
    3. 文中幾張用A4畫的圖就是視覺引導的例子。
      假設一個場景,我們訪談一位專家,一邊談一邊在桌子上畫,他也一邊在看著的過程。但實際操作上,白板效果往往會更好。

      來自中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