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設計|跨學科合作的共創框架

0 評論 1544 瀏覽 4 收藏 12 分鐘

如何在設計主導的項目階段中做好規劃和促進跨學科合作?或許我們可以結合“共同創造框架”。這篇文章里,作者結合案例,說明了如何利用“共同創造框架”來幫助團隊合作并共同創建需求,一起來看看本文的分析吧。

寫在前面

跨學科工作并不是在公園里散步。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行話、方法和習慣,常常對有效協作構成障礙。為了克服這些障礙,愛丁堡大學的數據+設計實驗室開發了一個共同創造框架。該工具旨在幫助確定合作伙伴的需求并為共同創意活動的目標提供方向。

一、促進跨學科合作

數據+設計實驗室(D+DL)是愛丁堡大學新成立的愛丁堡未來研究所(EFI)內的一個新服務設計團隊。我們肩負著促進共同創造的使命。我們在獨特的學術環境中做到這一點,尋求匯集跨學科的觀點來挑戰、創造和改變數據驅動技術的未來。

EFI 致力于支持與行業合作伙伴和當地社區的真正合作伙伴關系和全面創新。為了使這些伙伴關系成為現實,共同創造(一種開放式合作形式,不同利益相關者共同應對復雜的挑戰)是關鍵。

每個學科和職業都有自己的詞匯、方法和文化。當嘗試溝通和協作時,這些往往會成為障礙。在使用設計方法和共同創造方面,與我們合作的許多個人和團隊都是新手。

除了服務、參與性、戰略性、系統性或任何其他特定的設計實踐框架之外,我們的角色主要是設計促進。這種實踐通常涉及開發根據具體情況設計的工具,幫助設計師規劃和促進體驗或活動,從而實現參與性和系統性的變革過程。

然而,在開發此類工具和活動之前,我們認識到需要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就他們需要什么進行對話,以確定通過共同創造和協作來完成的工作。因此,我們制定了一個“共同創造框架”,通過提供通用語言和結構來支持這些對話,以便在設計主導項目的任何階段進行規劃和促進跨學科合作。

二、共同創造與協作

我們的共同創造框架經過開發和迭代,作為一種視覺工具,傳達我們的非線性設計方法以及與合作伙伴的互動。它概述了共同創意方法可以解決的六種協作“需求”。每個“需求”不僅僅是啟動另一個設計研討會,而是為了促進特定的共同創意事件和活動。

通過關注需求,我們可以了解推動任何共同創造活動的動機和價值觀的核心。以下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們如何使用該框架與合作伙伴一起理解、構建、談判和指導項目,從而就為何以及如何參與共同創造建立共享的跨學科視角。

案例研究:繪制人工智能未來的新視角

2023 年 1 月,技術未來中心 (CTMF) 邀請我們幫助他們舉辦研討會,參與者來自地區、國家、部門和利益相關群體,而這些群體經常被排除在有關人工智能 (AI) 的高層討論之外。

CTMF 是 EFI 內的一個研究中心,旨在將技術和道德知識統一到新的研究、教育、設計和參與模式中,直接服務于可持續、公正和道德創新的目標。這些研討會旨在讓各種不同的人參與其中。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理想和可實現目標做出貢獻的聲音。

該項目名為“人工智能未來新視角”,由艾倫圖靈研究所資助,旨在匯集代表性不足的聲音,培育人工智能未來的集體愿景,并將新興想法提煉成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挑戰。然后,這些挑釁將被發送給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思想領袖和政策制定者,以推動該領域有意義的變革。

在考慮最初的簡報后,我們向合作伙伴介紹了“未來”練習的示例,這些示例旨在用于來自學術界、工業界和第三部門的不同參與者的研討會。我們的合作伙伴扮演了研討會主持人的角色,他們來自倫理學、哲學、數學、社會學和法律等豐富的背景。

通過參考該框架,他們設法達成共識,即研討會的目標應該是讓參與者能夠表達自己、闡明挑釁并分享與“可持續性”、“健康與福祉”三個主題相關的人工智能未來的新觀點。,以及“工作與民主”。

跨學科合作共創框架

該框架還成為我們團隊對與合作伙伴的討論進行批判性評估的寶貴工具。這一分析使我們能夠確定一個更緊迫的需求:完善挑戰空間,以確保主持人能夠舉辦連貫且切題的研討會。

挑戰框架有助于完善項目、澄清問題陳述、確定范圍并定義期望的結果。這些信息就像指南針一樣,引導項目團隊做出更有效的決策??紤]到這一點,我們與 CTMF 協調員組織了挑戰框架會議,目的是共同設計練習,引導參與者了解三個主題并引發深思熟慮的反應,從而為人工智能的包容性未來愿景提供刺激。

作為一個團隊,我們為“人工智能未來新視角”研討會開發了三項練習,目標如下:

  1. 確定當前趨勢和塑造未來的動態,人工智能與上述主題的關系;
  2. 確定代表性不足但對這些主題相關的人工智能未來做出貢獻的利益相關者;
  3. 基于初步練習中確定的人工智能趨勢和觀點,確定可能的未來情景,探索這些趨勢可能對選定的利益相關者產生的潛在影響,并共同創建更好的未來替代情景。

使用該框架,我們共同確定了以下需求:

一個用于記錄研討會成果并將其轉化為一系列有挑戰的組成部分。這些挑戰是……

然后將在愛丁堡未來對話和蘇格蘭人工智能峰會上進一步審議。我們創建了一系列 Miro 看板來幫助主持人和參與者記錄研討會的成果。委員會提供了一個翻譯制品,主持人可以在研討會結束后異步使用它來分析討論并形成有凝聚力的挑戰。

總體而言,共同設計的研討會成功地為參與者提供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混合形式進行互動,并創造了一個鼓勵和自由分享不同觀點的歡迎空間。一位與會者稱贊主持人提供了清晰的“結構和時間管理到一個非常完整的議程,沒有任何互動過于專橫。

本案例研究是展示該框架如何幫助我們在流程的各個階段與合作伙伴確定項目共同創建需求的一個實例。通過圍繞多種需求達成共識,我們能夠在短短三周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時間內從最初的合作邀請快速進展到實際的研討會交付。

我們的共同創造框架對于規劃研究開發領域的活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網絡需求至關重要。我們還使用該框架來概念化旨在技能發展的活動,以幫助參與者了解并熟練使用與未來和遠見相結合的設計方法。

三、利用共同創造并提供有效協作的工具

該框架已成為我們設計團隊的詞匯和方法論的組成部分。盡管它是在特定的跨學科學術背景下構思的,但它的優勢在于提供了一個多功能工具來反思共同創造的實際運作方式,并關注項目最基本的需求和結果。在 D+DL,我們發現該框架對于規劃和指導共同創造活動以及作為反思和評估過去項目、在項目期間進行調整或協助新合作伙伴理解和接受共同創造方法的機制非常有價值 。

作為設計師,我們接受迭代工作方式的培訓,以識別、開發和導航多種路徑,以應對挑戰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我們的共同創造框架是一個活生生的工件,可以作為熱衷于利用共同創造方法與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和專業的合作伙伴進行有效協作的團隊的規劃和參與工具。

通過使用和完善這個框架,我們為服務設計師和其他設計促進者提供了一種結構化方法,以查明與合作伙伴規劃共同創造活動的有效和包容性路徑。這些活動旨在綜合不同形式的數據、知識和生活經驗,以針對復雜的挑戰提供全面和創新的視角。

原文作者:Dr Pushpi Bagchi, Dr Chris Elsden, Dr Steven Earl, Kam Chan and Professor Chris Speed(本文已獲得翻譯許可)

原文名稱:A Co-creation Framework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譯者:Yeutz Chen;微信公眾號:YeutzDesign(ID:Yeutzshej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服務設計領域,致力于服務設計創新轉型研究。

本文由@陳昱志Yeutz 翻譯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