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干貨:關于崗位&行業選擇策略

1 評論 4295 瀏覽 23 收藏 13 分鐘

每個人的崗位與行業的選擇都有著其規律可尋,本文分享一些原則和大方向,當做策略供大家參考。如果你還不知道怎么選擇,不妨看看,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我發現關于崗位/行業的選擇不僅是職場新人才有的,工作了多年甚至十幾年的同學遇到這個問題的更多。所以,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話題。

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打算出來自己干了。準備從哪個崗位開始?

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不對。自己干,思考的是跑通商業閉環,即流量、產品和轉化,每個都地方你都要自己去做,只是優先級不同。自己干不需要考慮崗位。

所以,我們要先清楚理解崗位只是公司為了提高效能而劃分出來的東西。

職場本質上就是一個生意,你入職一家公司。公司要靠售賣產品和服務賺錢,而你賣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時間和技能。

而崗位和行業選擇是這個游戲中的大方向,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自己的。

對于一個人而言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如果你能盡早的選對崗位,找到長期發展的方向無疑是件幸福的事兒。

世上崗位行業千千萬,我們不可能每個都去嘗試,就像挖井一樣,每個地方挖一點永遠不可能打出一口有水的井。

但是崗位和行業選擇背后一定有其規律可尋的,今天的文章分享一些原則和大方向,當做策略供大家參考。

如果分享的不好,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提出你的建議。

一、長期存在的剛需行業大于迭代非??斓男袠I/招數

貝索斯說:“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發生什么變化,但很少有人問我,未來十年有什么是不變的?!?/p>

你想下十年之后會不會有顧客跑到你面前說:把產品價格提升下,是不是可以配送的更慢一些。

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貝索斯認為顧客追求“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更快的配送”是永遠不變的。所以亞馬遜成立開始就集中全部資源解決顧客這三個不變的長期需求。

應用到職業選擇上:既然我們知道一件事會不會發生比知道一件事什么時候會發生要容易的多,那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精力用在準備那些必定會發生的事情上。

對應行業崗位選擇上,就要選擇人性的剛性需求這些行業并且最好是持續剛性需求的行業,比如人總是要吃飯的,總是要生病求醫生的。

以上參考自張君老師講的一篇文章。

有沒有參考,有。

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馬斯洛需求理論。這五個需求層次都是人類所必需的。只不過不同時期需求量不一樣,比如民國打仗的時候,大部分人處在生存和安全需求階段,也一定會有人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只是相對少而已。

職場干貨:關于崗位&行業選擇策略

馬斯洛需求理論(圖片來自網上)

具體要做的就是把適合自己的行業崗位按照生存、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列舉出來,然后做篩選。篩選之后就有了幾個可選項,你就不會覺得茫然、無處下手了。

孫子兵法的核心觀點是先勝后戰。我們要打那些經過計算后會勝利的仗(出奇制勝只是博眼球而已,它天生有流量的特質,才會被放大。歷史上的勝仗絕大大數都是以多勝少,以強勝若,以大勝?。?。

你先知道肯定會贏然后再行動。那做出決定的那一刻就已經成功一半了,要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二、選擇那些以后可復利增長的崗位(技能)

上一個職業發展曲線圖(姑且這樣命名),這個圖可以有很多種解釋。R代表以后可以實現復利的技能。

L代表隨著時間只能得到線性收益的技能。如外賣、打車司機、校對工作等。

職場干貨:關于崗位&行業選擇策略

職業發展成長曲線

舉幾個例子,稍加解釋:

1)有些崗位是因為公司業務的特殊性而形成的。比如我們之前公司有個小姑涼,負責XX證書(教育部出的一個證書,但市場上還不普及,大家也不知道,公司也不認這個東西)考務后臺管理,包括排考,對接學校考試,考后數據分析等等。

貌似干得很多,干得也非常好,公司領導還夸贊。但想下真跳槽的時候,你會發現她身上根本沒有核心技能、經驗,這就很尷尬。

2)在出版社里編輯這個崗位的價值就大于校對的工作。校對干的再好不出錯快就好了,而編輯就不一樣,如果你寫的文章特別棒,將來把你的文章寫到公眾號,分享到互聯網上就可能帶來復利價值。

3)還比如,汽車修理工,看似這個崗位很辛苦。但網上其實有這樣的例子,一個人把自己的汽修專業知識/經驗分享到網絡上,慢慢的越來越多買車的人找他來做咨詢,他后來做二手車鑒定,一單就能賺大幾千。(你買二手車讓他幫忙做鑒定,買了之后如果出現問題他全款補償)

有人可能說,外賣也有可能呀,比如外賣詩人王計兵,現在也出詩集了,有版稅收入。

拜托,我們要相信概率,相信數學。所有職業選擇問題本質上就是數學問題,而大部分人用情緒去解決了。

在職場前半段,我們需要依賴一家公司(工作本質上就是給公司賺更多的錢,而希望拿到更多的分成)這時候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在30歲之后就要構建自己的事業發展曲線了。創業、自媒體、1v1咨詢、投資….如果你沒有一個可能實現復利增長的技能/經驗,你很難通關這個游戲。

三、崗位VS行業選擇先后問題

如果你是小白,手頭上沒幾個選擇,不要想太多,先進去干,積累砝碼才是最重要的。

崗位背后對應的是技能,而根據技能的可覆蓋性(可遷移性),我們還可以做如下討論:

1. 崗位本身就是行業

比如醫生本身即是崗位又是行業,那你直接判斷這個行業適不適合自己就好了;

2. 崗位可覆蓋本專業相關行業

比如初中數學老師,可以選擇在體制內做老師,還可以進入教培行業,而教培行業又有在線和線下的形式;你需要判斷的是體制內和教培行業適不適合你就好了;而你將來想要當大學老師或者從事其他像心理學專業,跨越難度就會非常之大。

3. 崗位可覆蓋多個領域

比如新媒體運營,只要是偏互聯網公司大部分都有運營,將來你換行業的空間就會比較大。

澄清下,互聯網不是一個行業,互聯網是一種模式/工具,互聯網可以+任何行業。

此類選項下,在工作的前三五年,總體邏輯是崗位選擇邏輯大于行業;工作多年要逐漸鎖定行業/領域做事了。

舉例,你在職業教育領域對于社群/私域打法特別專精,屬于行業TOP級別,行業里想要做這件事都會想到你,你就有足夠的溢價空間。

另外,在公司晉升上到了管理層,你值多少錢不再取決于你的技能,而取決你的決策質量,而決策質量靠的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信息、商業思維這些東西。

所以,向上走,自然行業選擇邏輯比重越來越大。

4. 一些特殊崗位你要重點注意

比如銷售,任何公司都需要。但是銷售干的好不好可能取決于銷售能力+客戶資源積累。如果將來行業不行了,或者你不喜歡想要換行業了,你的銷售能力再強,也要從零開始。所以,銷售崗位貌似看上去通用性很強,實際上當你干了幾年之后,行業/公司可選項不一定多。

四、前景行業看未來是否會成為基礎設施行業

紅利消失,整個市場已由增量市場慢慢轉為存量市場,這是個大家都知道的前提。

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們過去增量時代造成的思維模式一時半會還沒有轉變過來。

比方說,在過去增量時代市場人才需求量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跳槽拿高薪,甚至你跳的慢,可能會出現職場薪資倒掛現象(有經驗的老人還不如新人薪資高)。但今天你想要拿到高薪,一定是看你本身能夠為市場創造的價值。

你的薪資高低取決于你對市場提供價值的大小+稀缺性。

崗位本身對應的是技能,而行業附加于你的是杠桿空間。

再比方說,雖然現在是存量市場,但是也會不斷出現小波紅利,而小波紅利不像之前增量時代的互聯網那樣,能夠持續多年,它注定只能持續幾個月到1年。

如果短時間內你沒有抓住他的條件和資源,它很快就會過去,當他過去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坑。

上一個我在個人職業發展里的圖:

職場干貨:關于崗位&行業選擇策略

商業角度個人收益模型

市場上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前景行業。很多新名詞:元宇宙、數字人、比特幣、區塊鏈、AI、空氣炸鍋、心理療愈…

真實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

即使有某個大神準確的預見未來,但是預測未來的大神太多了,你選擇相信的那個大神也不一定對。

如果你就是熱愛新穎,看好某個行業,想要進入的話,結合第1條原則,我們應該選擇那些將來必定會成為基礎設施行業的行業。

比如曾經的運營商、互聯網現在已成為了基礎設施行業,未來大概率不會消失;比如發展到現在的AI應用正在慢慢滲透,它以后也會成為基建。

以上全部都是基于事兒的分析。

作者:楊帆,公眾號:楊帆筆記

本文由@楊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前后讀了兩遍,還是感覺很可惜,沒有說清楚背后的認知以及邏輯,僅僅是從現有的現象層面來說行業的選擇性。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