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次的晉升述職領悟
大多數產品經理都會經歷職場晉升的時刻,這個時候,你該怎么做準備?在晉升答辯或者面試中,產品經理又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這篇文章里,作者就對自己的晉升述職做了總結感悟,一起來看看,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最近一個月,一直在忙碌著準備職級晉升的答辯PPT和材料。每年總會有這么一個時刻,要么準備新公司的面試,要么在準備現東家的晉升面試。
雖然我們都不喜歡面試,一方面這種形式天然會給人帶來壓力,一方面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也會讓人感到疲憊。但是不可否認,每年的這個時候,你的大腦也會有新的迭代和進化,你的成績和能力也會得到新的提升和沉淀。
當晉升面試結束后,雖然結果未知,但還是很想把這個過程中的很多領悟記錄下來,也許等到明年的這個時候,再回頭看,又會有不一樣的作用。
一、你是在做任務還是做產品
在準備晉升材料時,我和組內同事時不時會聊天,互相分享和探討,應該以怎樣的思路和框架結構去呈現自己的工作。
因為基于公平考慮,對于較高級別的職級晉升,我們是跨部門交叉面試,也就是我們的評委可能并不十分了解我們的業務。
但是,我們的目標就是,讓不理解自己所做業務的人,能理解你做了什么,且能評判出你做的好不好。
整個述職過程,我們一般限制為15分鐘的自我講述和半小時的問答環節。在15分鐘的時間內,講太細,評委能懂但時間不夠;講太粗,評委不懂就很難評判。
所以最核心的就是,一開始建立框架和主線。
簡單來說,我們的述職都是講述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
但是,在一年的工作時間里,你不可能只講一個項目或者一個任務。如果,你以多個項目和任務的形式去講解,每個項目可以講述的清晰通透,但評委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你做了這么多,但是怎么像東一榔頭,西一錘子一樣,你到底是怎么思考和規劃的?
如果最開始的主線和框架沒有體現出來,后面的內容就可能給評委留下一個“缺乏大方向和完整規劃思考”的印象。
因此,在最開始準備的時候,就應該非常堅定的從產品線的角度思考。
這一年我負責的是某個產品,我經過梳理分析發現了他有什么問題,同時業務又有哪些新的訴求,基于此我們規劃并落地了A項目,項目數據反饋如何,我們從中又繼續探索發現新的機會,又規劃落地了B項目……最終回顧這一年,產品的迭代效果整體如何。
這樣能確保評委從頭到尾都明白,你就是這個產品的owner,且你對這個產品有著清晰的思考和規劃,其次才是實踐和結果。
當然,從現實角度來看,我不知道有多少產品經理真的可以在一年當中始終圍繞著一個產品做規劃和迭代。以我身邊的同事為例,也有一些同事日常工作是接到很多不同的任務,需要他們去執行落地。不是說他們缺乏這方面的思考,而是現實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有很深刻的感悟,我們的工作環境真的很重要。如果持續的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中,換個環境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二、演講本身比PPT材料重要十倍以上
跟很多同事聊天時,大家都會去琢磨思考,述職PPT要怎么做,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出來一個PPT。
當然不是說不應該精心制作PPT。但我始終覺得,PPT只是錦上添花。
更重要的還是演講本身,如何做好一次述職報告。
在正式面試之前,我反復練習了真實的演講內容,只有一遍又一遍的講,你才會知道,哪些地方你會卡殼,哪些地方的銜接會比較生硬,講到哪些地方你會猶豫不知道怎么繼續。這些東西是在你做PPT的過程中感覺不出來的。
我跟一個開發同事聊天,他說他當年是完整的寫出了演講稿,然后練了至少十遍,最后在當場的面試中排名第一。
所以你會發現,在演講的全過程中,是否流利、順暢、清晰的講述完成,已經80%決定了最終的結果。而PPT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輔助作用。
比起花費大量時間準備PPT,我更建議把精力花在準備演講稿上。
并且在正式面試前,認認真真的用計時的方式,反復打磨和練習。次數最好不少于十次,這樣才能保證你對內容滾瓜爛熟,甚至達到肌肉記憶的程度。
既要確保能在最終的面試演講中充分利用時間,同時也要保證不超時,清晰流暢的講述完成。
其實如果前面的演講完成能達到上述標準,在演講完成后,自己也會“心里有數”。在后面的答辯環節中就會更加有信心,也會更加放松,更有利于拿到最后20%的結果。
當然,演講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本身也是產品經理的必備軟技能,或者說,這本身也是本次述職的一大考核內容。
三、第一印象是重中之重
我們常說,對一個人的了解,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
而在一場述職面試當中,一個面試官面對著一個陌生的被面試者,且需要在一個小時內對眼前這個陌生的人所做的陌生的事做出評判。
如果你是面試官,你的評判過程會是怎么樣的?
這時候,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會放大。
也許第一印象分數較高,面試官會更加有耐心的去聽你的報告,會更加認可你的工作。也許第一印象較差,他可能會對你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產生更多質疑,甚至他對你完全不感興趣。
那么如果要提升第一印象,我們能怎么做?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砸獎項”。在最開始的自我介紹中,將自己在工作中拿到的獎項重點介紹,尤其是公司級的獎項,或者是社會上相對權威、有知名度的獎項。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背書”。上來先告訴面試官——我是被公司老板、社會各界認可過的。開個玩笑的說,背后的意思可能是“我是老板認可的,你確認下你是否跟老板想法一樣”(只是玩笑,無需當真)。
當然,有很多同事可能確實缺乏這類相對權威的背書,那么只能盡可能往其他層面上取證。比方說,你近一年績效都是TOP,那意味著至少你在你的部門、團隊中,是備受認可的。再比如,你的TOP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的,那至少說明你的學習能力、自律表現上是很不錯。
總之,你一定要通過一兩個點,讓面試官在最開始就形成對你不錯的第一印象。
四、準備好萬全的數據和應對效果
前面其實也講到了,因為很多時候是跨部門面試,面試官對你的工作內容和你個人情況并不那么了解。15分鐘的演講,面試官對你的能力和表現可能有個框架性的認識,但具體到每個項目的細節,更多的還是一知半解。
在這種情況下,答辯環節中,面試官的提問更多還是聚焦在方法論。
萬變不離其宗的問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這個項目的數據怎么樣?
- 具體某個步驟的數據是怎么樣?
- 這樣的數據有沒有達到你們的預期?
- 基于這個數據,你又是如何思考和進一步優化的?
- 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怎么解決的?
- ……
你會發現,一切所謂的方法論的開端,都是數據的分析和挖掘。畢竟,人類需要一個共同的語言,在互聯網圈,數據就承擔了這樣的角色。
這就需要你對所有的數據了如指掌,你不一定要將所有的數據呈現在PPT上或者演講過程中,畢竟有些數據不是那么好看。
但是,當評委真的問到的時候,你需要清晰的回答,且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避免答辯過程中出現前后矛盾的情況,這會是極大的減分項。
如果面試官問到了某個數據,但你并不清楚時,其實會影響你的評判——作為一個項目負責人,對數據不是全盤清楚的,那你是怎么分析和迭代項目的,你工作方法是否存在問題,甚至整個項目是不是真的是你做的?
除了準備數據外,數據本身也會被挑戰。
比如,這個數據看起來不是那么好,你們是怎么評判的?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你們有想過怎么優化嗎?這個優化為啥一開始沒想過?
作為項目或者產品的負責人,其實這個數據好還是不好,你自己是“心里有數”的。你心里應該很清楚對方潛在的挑戰點,那么就需要基于這些挑戰點,有對應的應對措施。
比方說,我們做的一些產品,并非一次性的或者重運營營銷性質的,作為持續性的穩定產品,可能一時的ROI不高,但是在成本已穩定的情況下持續的發展,其實是會帶來ROI的持續增高。
因此,在整個答辯環節的準備中,可以更多的基于數據和數據效果的應對方案進行思考。
五、對自己的工作要百分之一百的自信
最后,不管是在演講過程中,還是答辯過程中,我們一定確保百分之一百的自信。
你必須先唬住“自己”,再唬住“評委”。
你心里要確認,你講述的產品和項目,都是你做的,都是體現你工作內容和成績的東西。如果你對這些東西都沒有足夠的自信,那么一旦評委對其中的某個點挑戰,你就會慌張,進而導致整個過程就會慢慢的被拉進評委的節奏,可能是對方連珠炮的問題和你無力招架的回答,那么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整個過程中,你始終要保持自信,確保節奏在你手上。
在這個自信的狀態下,去凸顯你的專業性,不管是思考、分析、探索、規劃、實踐、反思,每一步我都做到了且做得都很好。
當然,自信絕對不是說你嗓門夠大,聲音夠洪亮。
他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氣質,你說話時心里有底,身體挺拔、眼神堅定甚至面帶微笑,說出的話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每個問題都能快速的井井有條的回答,這些才是真正的自信。
我最近在看職場綜藝,看到里面的專業律師,每次說話的眼神、語氣,都感覺特別佩服。他們說話會讓你覺得,這就是權威。無形之中,你就已經對他產生了認同感。
所以說,自信也是職場晉升人最好的“醫美”。
每年,我們都逃不過一次面試。
有時候,我覺得這種節奏和狀態挺好的。在互聯網圈子里,經常有各種博主說,即使你不是真的要換工作,每年也可以去投遞下簡歷,參加下面試。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場情況;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對工作進行總結,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應對能力等。
但從現實情況來說,其實很難,特別是你工作比較忙的狀態下。
這種情況下,內部的晉升面試也成為了一個“平替”。
歸根結底,我們每年都需要有這么一個契機,讓自己真正的思考,這一年到底做了什么。這是每天寫日報、周報、月報難以體現的思考和維度,也是在真正寫簡歷前的沉淀和預演。
麻煩、消耗和疲憊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比起其他工作瑣事,這件事情的消耗反而好像更加值得。那就盡可能的享受它吧。
祝愿每個職場晉升人都能收獲自己想要的結果。
專欄作家
溜溜球,微信公眾號:產品小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5后的產品經理,潛心專研互聯網產品C端和B端設計,洞察用戶需求,探索商業模式。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