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一個普通背景的PM如何成功跨界為AIGC產品?

7 評論 6943 瀏覽 52 收藏 18 分鐘

產品人跨界到AIGC,到底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核心能力呢?這篇,小編將通過個人經歷,分享一些針對于普通背景的互聯網產品人的跨界至AIGC領域的思路和看法。

今年的AI爆火與低迷的互聯網就業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多離職或在職的互聯網從業者將視線轉移到了AI2.0這個爆火的領域,希望可以跨入這個領域,保持自己的持續穩定的職場生存之路。

本篇小編將通過一個普通背景的PM的角度,分享一下如何成功跨界為AIGC產品從業者的經驗。在開始分享之前,小編想說,本次分享是想幫助“那些當前「背景普通」的PM同學們”。如果你名校畢業,畢業即一線大廠,一路坦途的至今。本文對你的參考價值不大,因為你不是不好轉,你是想要的更多,你希望跨界后依舊保持你原本的職場地位,薪酬可以更高等,小編的分享對你的野心幫助不大。不喜勿噴,出門右轉,好走不送。(微笑臉)

本文將以AIGC從業者的角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 轉行到AIGC產品經理需要多懂AIGC技術嗎?
  • 去模型廠是否比去業務廠做AI產品崗更有錢途?

一、個人跨界經歷

現在小編先來簡單說說自己的專職之路的經歷(主打一個真實&樸素&接地氣,微笑臉)。小編做了七八年的PM,大中小廠都待過。23年初上一家公司進行了一波大裁員(不可抗力因素),小編領了個大禮包就成為了廣大待業產品的一員。到了小編這個年紀,帶過團隊也干過執行,去哪打工不是打工,就想干點有意思的事情,AI今年的爆火,感覺這會是一個有趣的賽道,所以一咬牙一跺腳,咱就干這個吧。

那接下來的就是苦逼的找工作了,雖然小編早在2018年就在某廠負責過基于AIGC的內容生產提效平臺(AI 1.0的技術手段),由于小編沒有AI 2.0的背景,大廠直接略過,就看小廠,那一陣子這類崗位基本要求就是:對AI感興趣,了解并使用過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工具。

1. 設定規劃:降低預期,快速入門

小編在當時的真實情況就是:“嗯,GPT也好,AI繪畫也罷,聽說過,壓根沒碰過。但又要想干這個,能咋整?”(可能跟現在正在準備轉行的你一樣),因為在春季時,AIGC方向比AGI方向機會要多的多。我的第一目標是進入AI 2.0 這個賽道(所以哪個門檻低,就選哪個,主打一個求穩的思路)。

Stable-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是當時的兩個可研究的方向,因為小編之前做過全棧產品,也做過商業化。這兩個我肯定選Stable-Diffusion了,因為Stable-Diffusion 是一個工程軟件,而Midjourney是一個用戶產品,工程更底層,面向企業有更多的延展性(還有一個原因,Midjourney用起來太費勁,又得翻墻,又得花錢的,小編窮啊~~~ 哈哈)。

小編在B站上看了一些關于Stable-Diffusion相關的認知課程。記了一下核心邏輯,試了幾下生圖,然后就去了面試了。

面了多少家忘記了,最后的結果是:除了1個AI小創業團隊拿到了offer,其他幾個都是非AI方向的offer(就很無奈~)。

這個小創業團隊自己也沒有方向,老板有點閑錢,看到AI爆火,就想試一試,當時在做一個SD啟動器(類似秋葉啟動器一樣的東西)。老板看我比較直爽,老板也直接表示:“你來可以,但只能先簽兼職協議,畢竟咱這沒有靠譜方向啊,你要有什么idea,咱再說?!?我說:“行,這都不是問題,我就想干AI。”然后我就入職了。(你以為到這里就結束了嗎?不,這才是開始)

2. 快速落地:確定切點,驗證試錯

我大概加入這個團隊不到2周,轉為正式合同,并擔任了項目負責人。為什么呢?(你猜的沒錯,我找到了一個有真實需求的,市場中尚無互聯網團隊切入的AIGC應用場景,并通過市場調研、行業分析、機會洞察等一系列行動,最終以理服人,說服老板放棄他那個項目,把團隊給我,我們來搞這個事情)。

你可能會問:“小編是怎么做到的?這很難啊?!?其實沒你想象的那么難。因為AIGC的本質是通過AI技術輔助內容生成。那這個核心其實是“內容”這個業務特性。小編本身就做了內容五六年了(主業是內容生產提效領域,副業做內容)。所以對各類內容的制作流程還是很了解的。請記?。?b>AIGC對于內容生產是一種優化,而非一種創新。

小編在這個時間段內做過的事情(AIGC方面):

  1. 通過各種方式,網羅業內各類用于文生圖的先進提示詞模板(20+種),對比其優缺點,從而學習前輩的先進提示詞書寫思路。
  2. 基于業務特點,設計易用于 “小說長文本 → 分鏡腳本 → 具有固定角色的連續畫面”的AI提示詞模板。并測試不同效果評分的token消耗比例,評估出適合業務效果且用戶可接受成本的提示詞模板(測試階段token消耗量級為億級)。
  3. 基于業務場景,與賽道內頭部、腰部、入門創作者(數百人)進行一對一業務交流,了解各個階段對于AI工具的認知及痛點。
  4. 基于業務卡點,研究Stable-Diffusion的工程及插件代碼,通過測試對比,上線角色固定、同畫多人等業內首家或獨一的產品化方案,評估用戶痛點解決程度。

這個小編主控的項目在九十月份已經停掉了,雖然我們的產品在行業內風評最好,且有穩定付費率,但分析后工具不是行業第一痛點,無法進行持續性變現。

3. 復盤總結:梳理坑點,形成技能

那小編在這段不算長,不算成功的創業經歷中得到了什么?

  • AIGC在實際業務中的邊界在哪里,如何判斷對業務的滲透程度是多少。
  • 通過AIGC完成基于長文本(小說、故事、影視劇本等)特點,如何保證制作畫面具備內容連續性的經驗(各種坑與淚)。
  • 在一個商業項目中如何設計有價值Prompt,以及如何設定Prompt的是否高質量的評估標準。

可以說,直到目前小編沒見過在故事轉圖文視頻這個垂類領域中,比小編更專業的PM。(自賣自夸一下,也可能這個賽道的PM大佬都太低調,小編接觸不到~~)。

4. 確定目標:明確優勢,深入行業

有了這一次創業經歷,對AIGC和AGI的當前技術應用能力有了基本的認知:

  • AIGC面向企業的提效方向發展空間大,以企業服務為前提的技術儲備已初步成熟;
  • AGI目前仍在技術更新階段,為企業服務或通過企業為個體服務為前提的技術儲備尚不成熟。

雖然個人跟大多數產品人一樣更看好AGI的發展空間,但當下國情中,結合自身的優缺點,面對新一輪的擇業路上,我依舊選擇AIGC方向(讓AGI的子彈先飛一會吧~~~)。AI產品崗的面試最終拿了幾個垂直賽道的頭部offer,選擇了一家有算法自研能力,且公司營收情況穩定,AIGC業務是可以直接影響公司的核心價值的offer。

零零碎碎的叨叨了一大堆,接下來小編將站在產品角度,結合上面的經歷,解答開篇的兩個問題。

二、轉行到AIGC產品經理需要多懂AIGC技術?

1. 為誰服務?技術 or 業務

作為一個產品,在思考這個問題前,首選按傳統產品工作思路的角度來思考,一個PM在公司里他是服務于誰的?

  • 在技術導向的公司中,產品崗多是服務于技術側;
  • 在業務導向的公司中,產品崗多是服務于業務側。

那這樣的思路放在當下的AI2.0賽道里也是通用的。

AI領域當下分四類公司:模型廠、有模型自研能力的互聯網大廠、有模型微調能力的頭部企業、使用三方模型服務的業務公司。

  • 如果你選擇的是模型廠,那你服務的對象就是算法團隊,你每天都在跟算法模型、數據集、訓練集等打交道,你不懂能行嗎?
  • 如果你選擇的是有模型自研能力的互聯網大廠,你服務的對象可能是算法,也可能是基于模型能力而創立的業務線。那你得看清楚你到底是服務于誰,而判斷你需要的技術認知在哪里。
  • 如果你選擇的是有模型微調能力的垂直賽道的頭部企業,你服務的對象基本就是業務側,那你需要懂很深模型算法的知識嗎?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不需要,因為算法團隊的工作對業務側來說是黑盒。你能聽懂算法說的一丟丟模型相關名詞,就已經足夠你工作了。
  • 如果你選擇的是使用三方模型服務的業務公司,你服務的對象依舊是業務側,那這種情況,你也知道懂不懂算法模型知識不重要了,那問題來了,為什么還有很多業務公司自身不具備模型自研能力,還都在AIGC崗位中要求對AIGC有深入了解,且最好有項目經驗呢?

2. 崗位邊界?立項 or 執行

因為這些公司里絕大多數是屬于第三第四種情況,他們的AI業務要不在立項探索期,要不已經完成立項需要具體執行。而他們本身不具備AIGC項目實踐能力,他們希望你至少懂怎么用,有過一點使用經驗。

綜上所屬,AIGC產品經理不一定真要很懂模型特點,算法邏輯,但一定要懂業務。這里的懂業務,是當前的崗位對應的業務真實痛點是什么。如果要通過AI技術,如何賦能這個業務,閾值在哪里,ROI是多少。如果你在面試里,能把這些說明白,那只要不是服務于技術的崗位,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剩下那些概率,就是你比其他候選人的優勢在哪里的問題了。

三、去模型廠是否比去業務廠做AI產品崗更有錢途?

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不應該是一個問題,應該是一個陳述句。小編的觀點略有不同。單看當下的就業場景,模型廠的薪酬待遇確實平均高于其他類型的公司(畢竟物以稀為貴嘛~~~)。

1. 長板理論 or 木桶理論

但你服務于技術時,意味著你將遠離業務(跟服務于業務相比較)。如果你原本的優勢來源于業務(比如你是內容、商業化、增長、社交等),那你要思考一下是否要放棄原本的優勢去做一項自己原本不擅長的事情,并為此付出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性價比在哪里?當然你可能會說,在AI爆火的時代,你想補足一下算法認知的短板。讓自己的綜合實力強一點。

但小編要說的是:當下的競爭環境中,長板理論比木桶理論更實用。

所以小編的論點是:

各有千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但作為一個產品人,核心競爭力是為客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各位的背景是什么,擅長什么,決定你選擇是模型廠還是業務廠更好。

各位對以上這句話可能嗤之以鼻(讀起來,假大空的結論嘛)。那小編就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2. 案例分享

小編的一個朋友小智同學有著多年內容及社區產品經驗,目前在一個細分領域內成名已久的頭部公司負責內容及社區業務。今年AI 2.0爆火后,公司給他下達的任務:通過 AI 能力賦能公司內容業務,提高平臺的用戶日活及留存。

在小編與小智幾次的深度交流后,小智同學作為AI項目的 owner 關心的是:

  • P0:通過預判未來一年內的AIGC能達到的能力上限為前提,內容方面有哪些點是可以提高用戶的消費留存(項目高度)。
  • P1:基于當前階段AIGC已跑通的其他領域應用案例的特點,是否可以借鑒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內容賦能MVP嘗試(項目切點)。

在小編提供的一些業務建議和具體實施策略后,小智同學已經邁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卡點(立項故事確立,MVP已驗證),現在正大刀闊斧開干中~~~

此時小編想請教各位讀者朋友們:小智同學是否是在做AIGC項目,是否屬于AIGC產品人?這個項目經歷是否能為小智同學加分?

四、小編建議

寫到這里,可能你已經理解了作為產品轉行到AI 2.0 領域做產品的門檻在哪里?但依舊不知道如何轉行。那小編給你幾點個人建議:

  1. 基于你已有的經驗,以及AIGC或AGI的特點,選擇好一個具體的賽道。在這個賽道里選擇機會。這點非常重要。
  2. 分析這個賽道里,有以上哪幾類公司,你的模型認知能力能hold住哪一類公司。
  3. 如果你沒有AI的相關實踐經驗,自己造一個(請注意不是編,是自己動手做)。自己去做一個基于AI的小項目,小生意。
  4. 你如果覺得造一個很難,那你可能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對要造的項目結果預期太高,另一個你看到的“技術與業務結合”案例太少,思考也少。(這個幫不上忙,雖然小編現在就有幾個可試的個人項目idea,但你還是要自己想呀~~~)

PS:如果你也想轉行AIGC產品崗,但目前不知道如何開始,找不到切入點?在做AIGC工作,但無從下手。歡迎與小編討論。

專欄作家

楊三季,微信公眾號:楊三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7年互聯網經驗的高級產品官,深耕內容電商,互聯網保險領域,擅長產品增長、數據分析、中臺架構等內容。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有現實意義,good for you!

    來自廣東 回復
  2. 非常喜歡看這種真實的實踐故事,很有啟發

    來自廣東 回復
  3. 您好,我也是正在做AIgc為企業賦能的(入門也沒多久),能否和您溝通一下呢?

    來自江蘇 回復
  4. 您好,我也是正在做AIgc為企業賦能的(入門也沒多久),能否和您溝通一下呢?

    來自江蘇 回復
  5. 大大有切入這個方向的內推機會提供嗎~

    來自廣東 回復
  6. AIGC和具體業務結合的落地項目需要深度探索研究(每個行業研究和利用) 模型廠太多了 用模型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讓業務落地可能是未來的大方向

    來自四川 回復
  7. 小編有心了,確實很受啟發,加油沖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