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知識,讓知識真正為你所用?

6 評論 2873 瀏覽 30 收藏 14 分鐘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閱讀大量的內容,收集大量的材料,但卻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管理,這是為什么?或許我們需要擺脫知識認知誤區,找到知識管理的正確方法。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一定的講解,一起來看。

你是否閱讀了很多書籍、文章,卻常常記不住內容?

你是否習慣收集很多材料,卻很少應用于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你是否做了很多筆記,需要用到時卻很難找到想要的內容?

別擔心!這篇文章為你揭開上述問題的根因。下篇將更新對應的解決方案~

一、為什么分享該主題

分享該主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行業角度:對于B端行業,整個客戶生命周期中,客戶都期望能獲得可靠、專業的產品資料,如售前方案、售后幫助文檔等,為提升服務標準、效率和專業度,可持續地服務客戶,進而提升客戶滿意度,需構筑可即時獲取的有競爭力的知識體系。
  2. 崗位角度:產品運營是一個自我驅動型很強的職業,需要持續學習,且需涉獵的知識范圍廣。但閱讀很多文章、書籍,卻很少在工作中實際應用,這與知識管理是否正確密切相關。
  3. 個人成長角度:互聯網時代,信息泛濫,花費很多時間學習,卻發現自己并沒有明顯的提升,越學越焦慮。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我挺久,后來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大量的獲取碎片化的知識,只是為了無條件的滿足我渴望進步的焦慮,不成體系,無法內化,而沒有內化的東西,只能稱為信息,不能叫知識,所以感覺不到進步。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加強個人知識管理。

通過該分享,大家可以收獲以下內容:

  1. 正確理解知識,擺脫知識認知誤區;
  2. 正確理解知識管理,避開知識管理陷阱;
  3. 個人知識管理方法,指導自我成長。

二、認知:正確理解知識

在介紹知識管理的方法前,有必要先從認知層面培養意識,正確理解什么是知識、知識的類型和特性等等。

1. 知識常見認知誤區

許多人學了很多東西卻感覺不到進步,問題之一就是對知識的錯誤認知,認為“知識,就是文章、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道理、案例、觀點等等。閱讀它們,就是在攝取知識”。

但這些并不是知識,更多是信息。從根上建立錯誤的意識,才會導致許多人誤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對沒有應用好知識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自我懷疑。

2. 通過DIKW金字塔模型正確理解知識

那么,什么才是知識呢?我們可以借助DIKW金字塔模型來正確理解知識。

DIKW金字塔模型是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匯報邏輯,也是看待和闡述世界的不同角度。DIKW描述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和層次結構,自下而上分別是:數據(Data,原始的事實集合)、信息(Information,有特定意義的數據)、知識(Knowledge,具有指導意義的信息)、智慧(Wisdom,解決問題、預測未來的能力)。

  • 數據基礎,是沒有特定時間、空間和意義的數字、符號、圖像等,是對客觀存在進行觀察、記錄的結果。
  • 信息支撐,是經過處理的,有特定意義的數據,可以解決不確定性。
  • 知識核心,是有指導意義的結構化信息,是數據和信息的應用,是對這個世界所有事實的認知。
  • 智慧靈魂,是一種應用知識處理問題、預測的能力,表現在知識與知識的關聯上,即用已有知識和信息去分析、演繹來解決問題。

可以看出,自底向上每一層都比下一層增加某些特質:數據層是最基本的原始素材;信息層加入了有邏輯的數據內容;知識層提煉信息之間的聯系,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層加入預測能力,能回答“為什么用”。

可能僅從上面的文字描述不好理解,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進一步理解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特征。

數據沒有進行過主觀解讀、沒有上下文關聯、沒有時間&空間的設定,比如說“39℃”是數據,因為它只是一個數字,沒有額外設定,含義不明。

對數據進行主觀解讀,賦予意義后便成為信息,如“今天的氣溫達到39℃”。

進一步地,當信息能運用到工作生活、能指導行為時,便轉化為知識,如“今天氣溫很高,需要防曬、防中暑”。

最后,當我們洞察了本質,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時,它就能預測并解決未來的問題,幫助我們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比如說通過天氣預報,預測明天天氣,提前做好準備。

與知識不同,智慧具備通用性,可以解決更普遍、更復雜的問題。如果說知識是去把事情做正確,那么智慧就是去做正確的事,是事前判斷,而不是事中執行。

數據到智慧,是從點到線到面到體的體系化過程,只有將數據一步步地“加工”,才能更好地吸收、應用。

小結——數據、信息、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數據到智慧,是逐步升階的過程,自下而上,層級越來越高,對應新手到大師的“升級”之路。

3. 知識的類型

理解什么是知識后,我們再看看知識有哪些類型。根據不同分類維度,知識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在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6年發布的年度報告《基于知識的經濟》,知識可分為事實知識、原理知識、技能知識人際知識4種類型。

事實知識解決“是什么”的問題(Know What);原理知識解決“為什么”的問題(Know Why);技能知識解決“如何做”的問題(Know How);人際知識解決“由誰做”的問題(Know Who)。

而根據知識的表達形式,知識又可劃分為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可通過正常的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傳播和共享的知識;隱性知識指隱含的經驗類知識,難以衡量其價值,不易被人理解和掌握。

舉個例子,跟父母學做菜時,他們一般說的比較寬泛,比如說加一點糖,加少許鹽,在最后加點水調的淀粉勾個欠。一點,少許?到底多少算少???最后?到底進行到哪步算是最后???這是隱性知識。而跟著菜譜做菜,菜譜上會比較明確標出,鹽10g,糖5g等等,這樣的話,用文字數據直接標出,使得操作者有明確的認識。這是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間可以互相轉化

  1. 基于顯性知識生成隱性知識。人們學習顯性知識以后,綜合自身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將顯性知識內化成屬于自己的隱性知識,再通過不斷的實踐,隨之變成習慣,潛移默化的加深對隱性知識的理解。
  2. 基于隱性知識創造顯性知識。人們將自身內部的隱性知識明示出來,讓知識理念化,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之后綜合顯性知識,讓知識系統化,以便更加容易歸納總結。二者間的聯系可通過下圖展示。

4. 知識的3個特征

知識具備共享性、隱含性、增值性3個特征:

  1. 共享性指的是知識與物質、能量不同,具有非消耗性,通過互動可以增加知識;
  2. 隱含性指的是對知識的理解是個人的、特殊的、難以充分交流的;
  3. 增值性指的是知識在生產、傳播和使用過程中有不斷被豐富、被充實的可能性。

5. 互聯網時代個人面臨的四大知識難題

雖然知識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共享且可以增值,但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信息泛濫,個人面臨四大知識難題:

知識的超載:世界創造的知識量遠遠超過你大腦所能承載的容量,你對世界的認知只局限在極小塊區域,即使窮盡一生也僅能了解這個世界極少數的知識。

知識的錯覺:一是追求“收集”和“囤積”,把收藏起來的知識當作內化和實踐,滿足“我在進步”的錯覺;二是追求“數量”和“滿足”,經常計算自己一天要看多少篇文章、一年要讀多少本書,把日程用課程和訓練排滿,滿足“我很努力”的錯覺;三是追求“記憶”和“記錄”,要求自己把內容都記下來,不僅在腦海里,更在筆記本上,然后對厚厚的筆記本分門別類,滿足“我有學習”的錯覺。

知識的淺薄:很多人都是快餐式消費知識,沒有自主思想,只想要別人告訴自己怎么做、捷徑在哪里,只閱讀結論,而不了解所以然。

知識的異化:如何理解異化呢?它指的是你的“知識”都是互聯網投喂出來的,你的觀點都是別人想要你擁有的,你的行為都是知識生產者想要看到的。

比如說大腦喜歡刺激,于是,有人就制作出各種各樣的噱頭,追求“獨家”“爆點”,以“新”、“奇”、“驚”來吸引你的眼球;

大腦喜歡隱私,于是,大量的花邊消息、小道消息甚囂塵上,哪怕只是捕風捉影、毫無根據,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調配出一道大餐;

大腦喜歡囤積,于是,各種碎片知識、快餐知識蜂擁而至,用好聽的名字來包裝自己,簡化掉背后一切支撐和邏輯,只為灌輸給你“知道”“收集”的滿足感;

大腦喜歡速成,于是,雞湯、成功學開始彌漫社會,告訴你如何彎道超車、一夜暴富,只為滿足你貪婪的欲望。

這些所謂的“知識”都在阻礙個人的持續成長,讓人變得越來越喜歡短平快的刺激,越來越無法集中注意力去閱讀嚴肅的作品,越來越喪失自己的思考,直至被這些“知識”控制而不自知。

通過上述內容,相信大家對知識有了新的、正確的認知。那么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如何行動,采取有效的知識管理方式呢?下期文章為大家揭曉答案~

本文由 @Problem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下篇文章在哪里

    來自北京 回復
    1. 可以到公眾號:問問運營筆記 看哦,那篇文章說是定位不符合平臺,沒審核通過??

      來自廣東 回復
  2. 點贊收藏

    來自山東 回復
  3. 先點贊收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需要多復習幾遍,記住文中的重要信息。

    來自北京 回復
  4. 所以到底怎樣才能讓知識鉆進腦子里呢?

    來自浙江 回復
    1. 可以到公眾號:問問運營筆記 看哦,那篇文章說是定位不符合平臺,沒審核通過??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