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產品經理的十年之路

5 評論 4235 瀏覽 10 收藏 17 分鐘

10年,對每個職場上的人來說都是不短的經歷。本文作者回顧了自己10年的工作經歷,從工作的變遷到個人的成長,希望能幫到大家。

從2011年1月4日前往北京實習,到2024年7月4日在公司last day,整整13.5年身在職場。<

從最開始的意氣風發滿懷希望,到最后這半年極盡失望倍感煎熬,我想,是時候也有必要回顧一下過往,作為結束上班(提前退休)的一次總結。

01

在之前《北漂十年,感謝北京》這篇文章里,我有寫到十年間自己的改變和成長,首先是感謝這個城市,其次我要感謝互聯網。

如果不是在第一家公司入行,如今的我可能全然是另一番模樣。那是一家規模不是很大的創業公司,每個人都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當公司里連續兩個同事離開,而我所做的專題正好被領導認可并上線,也許那不經意的執著和付出恰巧被看到,成為了鋪就后續的契機。

在那里將近5年的時間,也正是移動互聯網興盛之時,我們做了很多產品,從中也得到了很多鍛煉。

在2016年中旬離開之時,我是全公司最后一個看工作的人,那時候由于資金問題難以為繼,但很多人依舊覺得心在一起。

時隔多年之后我的產品書籍出版,寄給了當時的CEO一份,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卡片中我這樣寫到:感謝您帶領我們成長,然后各自奔赴遠方。

02

離開第一家公司后,上班地點從國貿變成了上地,公司位置越發偏僻,但環境氛圍大有改觀。

去之前聽曾經的同事說,那邊環境挺好的,我還吃驚怎么會挺好的,明明四周很荒涼。同事說互聯網的環境和氛圍挺好的,去了之后確實如此。

雖然每個部門和子公司分工不同,但畢竟隸屬于一個集團,方方面面更加規范,氛圍也很友好,兄弟部門聯合行動也是常有的事。

公司擁有獨立的辦公園區,一層樓甚至幾層樓都是辦公區域,一進門便是映入眼簾的集團logo,休閑區周圍都是小會議室,很方便也很美觀。

如果說在第一家公司是奠定了基礎,那在第二家公司就是開拓了眼界。當時我們做的業務和股權相關,舉辦過路演活動,而公司也時常有一些專業人士前來講座。

以前做產品僅限于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領域,在路演中看到一家家以公司為獨立個體的組織介紹自身業務及商業模式,做產品的角度和視野瞬間擴大很多。

至今我還時常在朋友圈看到當時線下活動的一些參與人,多年過去,他們的公司和業務逐漸強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不是一句口號。

在一次集團年會中,董事長說: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那個時候大家都堅信前途一片光明,互聯網還有廣闊的未來。

03

從第二家公司離開,我是戀戀不舍的,但那時候也已經感受到輕微的寒氣。產業互聯網的概念我最早就是在第二家公司聽到的,董事長很有前瞻性。

當時的他坐擁三四家上市公司,開年會時講了很宏遠的戰略,也許是因為布局太廣后面力不從心,因此逐漸收縮。

同樣是難以為繼,和第一家大不相同的是,這里給了我們每個人充足的賠償。那時候是2017年中旬,離開后我由于準備學業上的事而往返學校,直到元旦后才進入新公司。

第三家公司位于西直門標志性建筑內,之前總是從那邊路過,看到三個類似蛋殼的建筑感覺很特別,面試的時候公司剛剛完成裝修,一切都很新。

在那里不到兩年的時間,應該是我加班最多的一份經歷。當時的公司CEO從高盛出來,管理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很國際化,公司氛圍也還可以。

那時的我獨自負責一條產品線,也是那個階段,我覺得自己從單純的產品工作轉變為負責人的角色。

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的產品規劃和他匯報,他說你現在來見我,跟我出去見投資人是一樣的。想一想為什么能讓投資人投你,而我又為什么要給你資源來做這件事。

那時候真正經歷了一次類似于創業的小嘗試,從立項到組建團隊、開展工作、結項乃至最后的商業盈利?;仡^看來,正是這些寶貴的經歷鍛煉成如今的我。

我在網上發布的第一篇文章《從產品經理到產品負責人,你缺的不僅是經驗》就是以這些體驗為原型的講述,也正是因為那篇文章,和很多讀者產生了連接。

那個階段雖然很拼,壓力很大,卻也是收獲和成長最大的時期。在那之后,我在網上不斷輸出,連接到更多讀者,還因此獲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2019年度優秀作者。

正因此,讓出版社的編輯老師發現了我,聯系詢問是否有意愿出一本書,于是有了后面的合作以及我的書籍問世。當然,這些都發生在我離開那里之后。

那期間最大的感受就是一邊走在懸崖上,一邊眺望遠方。而回首過往,因緣際會就像珠子一般連成了線,有磨煉也有成長。

那時候晚上幾乎經常加班,最晚的一次凌晨3點回家。那個階段恰逢滴滴網約車不斷被爆出事。

有一次下班之后大概十點多,上了車司機就開玩笑說“還敢坐滴滴呢,不害怕嗎”,其實當時內心是很害怕的,心撲通撲通跳。但只能硬著頭皮說“北京沒事兒”。

司機聽了之后也附和說“不管哪個地方出事兒,北京都不會的,放心吧”,然后我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下來,但也直到下車才徹底心安。

04

從第三家公司離開是2018年8月,那個時候市場已大不如前,相較于輝煌鼎沸之時,冷靜了很多。經歷了這么多創業公司的不安穩,內心迫切渴望穩定。

當時還處于打拼積累階段,所以選擇工作更多的還是希望能夠穩定長久一些。當來到中關村軟件園看到一家家有自己辦公樓的企業,猶如世外桃源般遠離喧囂。

凡事都有兩面性,從互聯網進入傳統行業,雖然都是產品工作,但內容和方式有很大差別。穩定有時候也代表頑固甚至退化,風氣氛圍和別處全然不同。

在這家公司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感覺這個行業很接地氣,聚焦的領域也更加務實和具體,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等等都是觸手可及的課題。

前面說過,正是由于之前的辛勤耕耘,于是有了出版社老師的聯系和書籍出版。這應該是在那期間唯一可以欣慰的事情,當然寫書也是一個歷練的過程。

從第四家離開來到最后的第五家,是在2021年7月。還記得提出離職的時候,直屬領導問我有什么條件,都可以提。

我搖頭說不是因為這些,其實就我自己來說,離開一個地方從不是因為薪資,或者說不會以此來作為談判條件。

不是錢不重要,而是我始終覺得企業文化,人文環境,個人成長等等都是比每個月拿多少工資更重要的事。

當時畢業后從校簽單位的國企毅然離開,就是不能接受那個環境中的不客觀,也就是大家戲謔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要感謝互聯網,在之后的公司里全然沒有那些官僚和陳腐,個人的努力會被看到,做出的成績可以是證明,而不是不分黑白的內定和對規則的漠視。

如果說在第四家最大的收獲,就是直屬領導對我的評價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他不僅是我在職期間的領導,也是一位經歷輝煌的前輩,更是我婚禮的證婚人。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05

其實在第四家單位的時候,我就有想過這會不會是最后一家就職公司,但畢竟迫于生存的壓力,還不是能提前退休的時候,所以只能繼續上班。

剛來到最后這家公司的第一年,感覺真的很滿足,簡單的人和事,同頻的領導,和諧的氛圍,友善的同事,沒有那么多亂七八糟,千金難買這份清凈。

但隨著公司被某個頭部企業控股之后,慢慢的一切都變了。雖然有了我一直期待的大廠逢年過節定制禮包,但整體氛圍大不如前。

眼看著一個個并肩作戰的同事被各種方式對待和離開,內心對公司的感情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轉變,甚至我自己都可以清晰的感知和回想起來。

2023年6月,坐在我對面的女生離開時,我還準備了一份小禮物和一張卡片,上面寄語:相處雖短,情誼綿長。

我們一起經歷了疫情,每天下去做核酸,經歷了一起變陽,又逐漸康復,經歷防疫管控,嚴峻之時可以用同生共死來形容。

當我親眼見證一個個曾經的同事和領導離開,最后就剩自己獨身一人時,內心五味雜陳。時移世易,物是人非,一切都變了,再也回不來了。

不僅是我們部門,全公司都在發生動蕩和變革,很多之前聽聞甚至聞所未聞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漸漸地大家都沒有了任何留戀。

如果說前些年還在為生存打拼,那如今在稍稍穩定之后確實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況且這幾年經歷這些無常之后,每個人的心態和觀念都發生了改變。

回顧在最后這家公司的三年,只有第一年所做的事情最有成就感,當時還寫過文章來總結《比從0到1更難的,是把起家打天下的產品重構一次

之后在并不繁忙的工作之余,對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仔細研究,寫過一篇頗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公路運輸市場的百家爭鳴》,入選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首頁的焦點位。

本以為那只是個開始,后面會有更大的鍛煉和長進,奈何后面經歷的都是大廠帶來的不良風氣。

曾經一直覺得可以獨善其身,后來看到一句話,人是環境的反應器。經歷過之后才發現,確實如此。

當大家心思都不在做事而在各種其他的方面,你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是難以達成的,在那個環境下,可能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浪費生命。

06

在離開的前半年,我就在一直思考,后面是繼續上班還是換一種生活方式。從收入來說,上班就像是飲鴆止渴,雖然可以快速獲得,但時間越長越被動。

在當前行情和環境下,每個公司可能都大同小異,不是有這樣的事兒就有那樣的事兒,而我一點也不想變成公司里那種無奈的中年人。

當上級問我是否還愿意續簽,我說不想了。見過那么多無常之后,也許好聚好散才是最大的體面。

這并不是出于對當前環境的失望,更是對自己今后人生規劃的長遠考慮。很多事,遲早要面對;很多決定,遲早要橫下心來。

不上班并不代表不工作,總要有那么一個時間節點去決斷,早做打算早做準備早早開始,而不是一直蒙頭前進突然間措手不及。

雖然大家都說35歲被淘汰,但我覺得每個人的價值不應該僅看職場。一生那么長,為何要遵循世俗的標準和定義來框住自己。

回顧過往,我感恩待過的每一家公司,也感謝遇見的所有人,經歷的所有事。不論好壞都在促使我不斷剖析,不斷思考,從而不斷探尋答案。

07

這幾年我看了很多書,對人生的看法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來世間一趟不過是體驗一場,不應該隨波逐流,而應該有勇氣做自己。

王小波曾說: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后代。而是來看花怎么開,水怎么流。太陽怎么升起,夕陽何時落下。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

離開職場,我深知又是一個新征程的開始。還不到35歲的年紀,還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去探尋世界熱愛生活。

在之前非常難熬的日子里,我曾在備忘錄上寫下一條條不上班之后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改變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種期盼,也是一種解藥。

前段時間看到一句話:曾經心比天高,現在只想夜夜好眠。

我會繼續保持規律的工作和學習,持續向前,持續成長,只是,再也不受限于職場。

前路漫漫亦燦燦,往事堪堪亦瀾瀾。

一起加油,共勉!

專欄作家

慕斯姑娘,微信號:musiguniang,公眾號:產品那些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產品經理成長進階指南》作者。從消費互聯網入行,現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從事產品工作,擅長產品規劃和落地。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又準備下海了嗎

    來自北京 回復
  2. 羨慕你待的公司都這么好,為啥我的職業經歷就這么曲折呢、、、、不是公司倒閉了,就是拖欠公司,然后好不容易進個好公司,又趕上裁員

    來自湖北 回復
  3. 額,雖然你一定是個很有能力的產品經理,但這篇文章我只能說一點干貨沒有,僅是你抒發自己心情的一篇散文。我覺得似乎發這里不太合適,或者說跟我點進來的心里預期是相背離的。

    來自河南 回復
    1. 哈哈哈哈

      來自北京 回復
    2. 應該劃到‘產品人生’一欄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