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后,產品能力卻斷崖式下降

0 評論 3179 瀏覽 8 收藏 15 分鐘

鏡同學的這段分享非常深刻,它不僅提供了關于職場晉升后如何保持和提升產品能力的實用建議,還揭示了一個更廣泛的主題:在職業生涯中如何持續成長和適應變化。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

最近兩周,鏡同學主要在外出差,整天學習行業大佬們的卓越經驗,雖然明知不少藥方是為大象開具的,并不適合我們這樣的螞蟻體質,但這個過程對于產品視角的市場研究和用戶洞察頗有啟發。

不過,這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一件課下小事:

有天晚上陪同老板宴請某大領導,席間他提到了很多企業領導、行業專家,因為這中間不少都是他的門生故吏,當我們問道A領導時,他很感慨、很惋惜,主動聊了好長時間。

大意是A領導原本是他最看好的舊部,可自打A升官之后,便開始放飛自我了,逐漸沉醉于迎來送往、酒醉繁華之中,業務水平和道德底線同步直線下滑,據說現在已被請去喝茶。

時間是公正的篩選器,德不配位,必有馀殃。

剛好,我上周還對一位星球同學做了咨詢指導,他遇到的情況與上述案例頗有相似之處:

該同學想離職換工作,原因是他的直接領導半年前升職了,可他感覺升職后的領導的產品能力反而斷崖式下滑,加上這個領導原本是該同學的產品領路人,這下少了指導員,一時感覺航行少了方向。

除卻這個同學提供具體的案例,鏡同學在工作中也真實見識過不少類似案例,有的同學升職成為leader之后,專業能力的確明顯退步;有的同學甚至是綜合能力整體倒退;更有甚者,剛上任,就下任。

但鏡同學一路走來,最重要的成長經驗就是長線思維,不同職級的要求雖然不一樣,但要和所處的水位線相匹配,而且要更高一級,因為,《孫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產品管理者更應如此。

首先,我們要不向后退:產品能力是領導力的內核,是向上的引擎和優勢,不可買櫝還珠、因小廢大,反而使其成為發展阻礙;

其次,我們要加速向前:既要從內在修為上突破瓶頸,又要確保不被外在環境所拉扯,始終保持沖鋒姿態,聚焦持續戰斗力。

因此,本文復盤幾個產品管理者常見的倒退因素,分享幾點相關的個人看法和淺薄經驗,希望對你的產品成長有啟發和參考。

1、層次躍遷、視野重塑

“同一個事實,催生不同的觀點”。

首先,咱們還是要有這個認知前提:隨著職位的晉升,領導們一般會更多地關注業務的全局性、戰略性和長遠性,而非僅僅局限于產品設計的細枝末節。

但,當這些工作事實被不同的認知所加載,天然容易生產理解偏差。

比如,我曾提拔過團隊的一個產品經理,讓他負責新業務線的設計規劃和產品管理,當時就有其他同學在私下交流,說該同學天天跟著市場跑,既不畫原型,也不寫PRD,升職后就成了甩手掌柜。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認知偏差,因為不同的職位要求不一樣,我讓他負責的是新業務線,需要從0-1開始做,當然需要充足的市場調研、競品分析和用戶研究,這是他的本職工作。

因為層次躍遷,所以觀察視角也應重塑。

就拿前兩天咨詢同學提到的案例,我在幫他分析前,首先請他詳細介紹了所謂領導“斷崖式”的下滑表現。

不過,有一說一,他領導的有些行為或許是懈怠所致,但我整體聽完后,認為大多數“下滑”現象其實是角色變化后,我們還拿著老的參照物來比照,舊地圖自然無法得到新答案

我們往往習慣用個人認知來丈量他人,而不是融入對象角色的價值表達,這也是導致誤判的源頭,所以咱們首先要糾正此類認知折射,而后才能正確分析問題。

上個月團隊茶話會,有同學在會上分享一個案例說,馬化騰作為騰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早期深度參與產品的研發與設計,對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儼然就是產品經理。

這話的確沒錯。

不過,隨著騰訊的不斷發展壯大,小馬哥的角色也逐漸從產品經理轉變為戰略家,他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布局未來,如何引領行業趨勢,而非親自操刀某個具體產品的開發。

這種轉變,并非意味著他失去了產品能力,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更高層次的戰略決策上。

同樣,在我們討論某位領導時,或許也正經歷著類似的轉變,他不再頻繁地出現在產品評審會上,不再對每一個設計細節提出意見,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產品失去了關注。

相反,他可能正在以更加宏觀的視角審視整個業務,思考如何通過優化業務流程、提升團隊效能等方式,來推動產品的整體發展。

2、傾聽變少,與用戶越來越遠

用戶反饋是戰場信號。

上個月我在星球分享過滴答清單的產品案例:

前段時間我的滴答清單總是莫名其妙地增加一個待辦任務,起初我以為是系統bug,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系客服,沒想到十幾分鐘后便得到了回復。

原來是我早期配置了騰訊輕連的自動化觸發任務,即,在條件滿足時會自動向滴答清單寫入待辦任務,只是時間久了,我就忘了這件事。

可當我把問題反饋至滴答產品側時,他們第一時間就給出了專業的解答,我作為用戶來說,感到產品體驗極好,同樣的,對于滴答產品來說,他們與用戶距離也更近了。

所以,我曾打過一個比方:客戶反饋按鈕做的越大,產品體驗就會越好。

事實上,越是傾聽用戶聲音,越能作出感動人心的作品,不管是小米的雷軍,或是蔚來的李斌,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作出感動人心好作品的最大公約數都是深度傾聽用戶,與用戶走的越近,產品力往往就越強。

前幾天我看了雷布斯發的短視頻,提到Redmi K70至尊版是王騰出任Redmi總經理以來,交的完整的一份作業,尤其對王騰提了一個要求:

雷總建議王騰到上海、深圳等地與Redmi K60至尊版的用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堅持傾聽用戶的需求,只有聽取用戶的聲音才能把產品做好。

眾所周知,“用戶是上帝”這句話在互聯網行業幾乎被奉為圭臬,然而,隨著職位的晉升,一些領導可能會逐漸遠離用戶,失去了對用戶需求和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

他們或許開始沉迷于內部管理、戰略決策、會議拉扯之中,這種狀態下,即使他們仍然保持著對產品的熱情和創新精神,但由于缺乏用戶反饋和市場洞察的支持,很難設計出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

因此,對于升職后的領導而言,堅守用戶之心至關重要,咱們應該始終將用戶需求放在首位,通過傾聽用戶的聲音、了解市場的變化來指導產品的迭代和優化。

鏡同學認為,這是確保產品能力不下滑的首要因素。

3、精力錯配,學習不進則退

職場發展就像騎自行車,不前進就一定會跌倒。

事實上,確實有這么一類領導,他們升職后變的過于放松,就像剛考上大學的新生,突然失去了“高考”這個北極星目標,先是變的不知所措,而后隨波逐流,勤奮被惰性所取代,怎么舒服怎么來。

比如,他們不再卷起褲腿下水干,不舍得再把手弄臟,而是開始習慣居高臨下指揮,甚至熱衷于謀人而非做事,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行為,這樣下來,產品能力斷崖式下滑自然可想而知。

精力是向上生長的土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我前公司是由不同的事業部所構成,每個事業部都有不同的產品總監,當時有個產品總監就是上述情況的典型,他完全拋棄了產品內核,既不帶領團隊調研市場,也不貼近用戶,甚至連產品功能和業務邏輯都不清楚。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各種無意義的會,關鍵自我還挺滿足,在評審會上也沒有建設性的建議,講的都是表層的,如人員高效協同的屁話,但他卻有種指點江山的錯覺,

殊不知,底下人都很不認同他,最怕聽到他說“來,咱們拉齊一下”,因為他幾乎就沒有把精力用在產品上,自然不會體現專業效應。

如果說,上述領導是“有力無心”,那另一類領導則是“有心無力”,即,因各種應酬、管理工作,導致投入產品工作的精力不足,產品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就下滑了。

這類情況其實也很多,甚至是每個產品領導的必經之路。

就拿鏡同學來說,我最早升職為總監時,也是被老板拉著開各種會,原本的產品研究被落下很多,但咱是終身學習的信徒,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馬上制定修正方案。

比如,我會刻意要求自己讀書看報,瀏覽器有個Product的標簽收藏夾,每天都必須要瀏覽各個網站,包括從YouTube、B站、得到等產品上學習產品新知識、新職位的課程。

再比如,我每周都會主動參加2-3次產品評審會,會上和大家交流討論業務邏輯和產品設計,不僅我學到的新知識可以賦能大家,同時,大家往往也會帶給我產品啟發。

這樣咱就牢牢抓住了產品這個內核,雖然現在負責平臺多個團隊,但因為對產品足夠熟悉,又對業務有市場研究,這就不虛,就不會被架空,也更有利于對公司的價值創造。

另外,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技術創新力”和“終身學習力”已然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和個人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但是,有些領導出于職場生存原因,不敢于冒險,不愿意創新,不愿意探索新事物,做事畏手畏腳、決策瞻前顧后,再加上忙于各種應酬,又沒有堅持課下學習,這樣下來,產品能力怎能不下滑?

當然,說了這么多,還是要說一句,能力的修煉不是一蹴而就,升職后所謂的能力下滑也不是單一因素所致,需要因地制宜、辯證地來看待、理解。

不過,鏡同學認為,升職不過是貼標簽的動作,它意味著我們被定義了新的生態位,被賦予了新的崗位要求,多了觀察的新視角和表達內涵。

而我們需要做的是:

樹牢終身學習意識,做好精力管理和聚焦,始終保持開放、向上的心態,不自我內耗、不自我滿足,堅持做用戶的朋友、堅持產品內核,從而養成好習慣。

職場本就是逆水行舟,唯有此,才能激發生產力,確保不掉隊。

也正如古人所說:學而不已,闔棺而止。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大峽谷】,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