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產品經理的六年

0 評論 1099 瀏覽 2 收藏 16 分鐘

我們都喜歡看故事,可以從中汲取到希望和經驗。而和自己路徑相同的人的故事,可以參考學習的地方就更多了。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經驗,看看有哪些可以學習的地方。

職業生涯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是很類似的——原因論強調人的性格很大程度是由兒時的家庭、教育環境等因素決定的,而人們職業生涯、認知的發展也和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工作內容、部門風格、直屬上級等因素息息相關。世界雖大,總有許多人與你經歷類似,向其故事借力是事半功倍的。以下是我的經歷梗概,看官請過目。

20歲之前,我是個典型的小鎮做題家,在教育大省山東長大,順利卷到了一所還不錯的985院校。又因為喜歡玩電腦,所以就大概選了個相關的專業,信息系統管理與設計系下細分的電子商務方向。

18年,初次接觸產品經理。彼時的產品經理依然處于行業的風口浪尖,人們對其的說辭還在用“最接近CEO的崗位”諸如此類的描述。作為一個J人,想做一件事的第一反應是…找資料研究學習。一開始從看視頻開始,從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貼吧等網站搜集各種正版盜版視頻(見笑),沒日沒夜+走馬觀花的看,光刷視頻也花了大幾百個小時。但是慢慢發現看視頻的信息轉化效率太低了,光看個樂呵,實際只是腦子里有了個大概的概念…

于是開始轉型為看書,去搜羅俞軍、蘇杰等前輩推薦的書單一本本看,看完一本就梳理一本的腦圖,有想法了就再額外寫篇文章發到產品社區…看了50本左右暢銷書后覺得差不多了,再新看的書基本都能和之前的知識點相互印證,比如增長黑客不同作者的版本,看個3-4本就會發現講的內容大差不差,都是一個框架上衍生出來的內容。后來還寫了篇初階產品經理反思清單(就不貼鏈接了,實在狗屁不通),被好多人噴不落地。當時的我不服氣,但也無從證明,于是開始正經去做產品相關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京東數科的智能農牧部門,做面向黑豬養殖廠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這是官方的說辭。

實在一點說,我們有嵌入式與硬件研發部門,提供定時定量的智能飼喂器、軌道車、攝像頭、溫濕度控制箱;有算法部門,基于IOT設備采集的數據,實現豬臉識別、AI稱重、拉稀檢測等騷操作;有SaaS部門,負責將全流程的信息流串在一起,提供一線員工與管理者的可視化操作頁面。

我在SaaS部門,根據項目的落地進度,做一些“錄入種豬信息”“批量錄入疫苗記錄”等日常業務的功能點。為了了解業務場景,當時有段時間也是直接在吉林白山的豬場里工作,與小豬同吃同睡,半個月才有機會洗一次澡,著實是一段有味道的經歷…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這段經歷本身乏善可陳,無非就是將原先記錄在excel的信息通過交互頁面讓業務員錄入系統中,讓數據的管理更加一體化。業務后來黃了,原因是高昂的投入并不足以帶來對等的價值產出——自動飼喂、豬臉識別等黑科技不會讓豬場效益翻倍,也養不起三十多人的大廠產研團隊,遠不如多招幾個3000塊工資干活麻利的當地人。。

做B端設計很無聊,所以在20年,我又去到了百度的視覺搜索業務,先后接手過動植物垂類的體驗與通用增長。視覺搜索負責承載了語言不好表達的搜索場景,比如我眼前這是條啥品種的狗。核心工作一是對算法識別后的結果頁體驗負責,比如算法識別了這是只伯恩山,那結果頁需要盡可能滿足用戶搜索狗之后的潛在訴求,比如基本的百科、當地的購買價格、狗狗的特征習性、常見相關問題等等;

二是考慮如何利用各種資源,讓整體視覺搜索的PV盡可能增長,比如在用戶進入百度app時,彈個小圖片引導用戶點進主頁的相機看看,比如當用戶點開搜索框后,彈出相冊最新保存的圖片看是否有搜索的訴求…

我這這里呆了多半年就忍不住跑路了,實在受不了部門風氣——比如沒有大的增長點可做,喜歡在paperwork上摳細節,一份郵件改個三四十遍稀松平常;比如老板眼里kpi遠大于用戶價值,整個戰略就是在各處摳搜流量;比如一些老白兔業務理解不咋的擺架子第一名,拽的二五八萬…

工作期間唯一的樂趣就是與同組一起被pua的難兄難弟在天臺跑道吐槽散心,后來捫心自問這樣的日子如果以后天天都要過了再過,實在是頂不住,遂裸辭回家。

當時的我滿揣懷才不遇的心態,希望能有個有空間的地方做一番事情,于是在21年,我跑到深圳和一個小創業公司從零開始,做互聯網+無人自習室門店,妄圖做成第二個美團單車。

共享自習室核心面向考試人群,主要是考研考證的學生和同樣想考證或轉型的上班族——如果你和我一樣定力一般,無法抵御手機沙發電視床的誘惑,那自習室也許是個好選擇,在周圍人都在學習的氛圍里,自然就會跟著一起卷。在共享自習室方興未艾的階段,這門生意還是有得賺的。以深圳為例,一個位置不錯的寫字樓租150平米的月租金在2w上下,這一百五十平米可以做成50個座位,每個座位一小時10塊錢,一天營業15小時,旺季可以做到50%以上的上座率,月流水也有理論上可以達到10萬。

以上是理論值的原因是,10元/小時是標準定價,而一方面自習室品類最主要的流量來源是美團/大眾點評(那時候抖音的本地生活還未發力),新用戶都是通過“1元/兩小時”的引流券過來的;另一方面,有長期需求的老客也會push商家推出長期包月券,沒人承受得了每月幾千塊的自習室支出。所以我們的單位小時實際核銷額,一直在五元以下。

但即使這樣,只要前期選址選的好,在短暫的藍海期間,客戶依然不會少,每月除去房租水電保潔設備維護等費用,依然有兩三萬的利潤。強依賴選址的邏輯是自習室的差異化太低了,沒有人會拒絕一個樓下/回家路上的自習室,哪怕更遠的那家用了工學椅(當然,畢竟是線下的生意,裝修、噪音、氛圍、空氣這些因素依然很重要)。作為一個互聯網+自習室品類,我們也做了一套線上預約SaaS管理工具,和無人門禁、座位一鍵供電的IOT設備。

除了幾家自營自習室,我們也有面向政府的南山書房項目,政府出資為市民提供一系列的無人化的智慧書房,號稱X年內在深圳有一百家南山書房,我們則負責每家書房項目的技術部分,這也是我們在淡季賴以生存的憑依。再后來,隨著自習室品類越來越火,自習室也開得越來越多,原本有利可圖的生意在低門檻的準入條件下開始卷價格,單位小時核銷從4-5元也跌到了不到3元,即使這樣,入座率也要被其他離客戶更近的門店分走一部分,加上影響越來越大的疫情…

我的工作一塊是門店SaaS的迭代,自營門店做SaaS的好處是,你首先要對自己家門店的經營負責,天然就符合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理念——比如做營銷的卡券系統,要支持時長卡券,要支持能用幾次的卡券,要支持某段時間無限用的卡券,要支持僅幾點到幾點可用的卡券,業務場景清楚了,系統抽象自然就到位了(這里多提一嘴,做客服是了解業務場景最快的方式,別想太多商業模式,幫用戶緊一下座位螺絲先)。

第二塊工作就是政府項目,要在工地頂著烈日炎炎和包工頭反復拉扯,包括怎么給我們的IOT設備布線預留空間、每個座位怎么拼接怎么開孔、硬裝怎么好看…其中曲折不足道也。所幸過程中磨出了點好心態,坦然接受了在生活的不同時期付出和回報的比例是不同的,比例接近時便多努力些抓住機會,比例偏差些也接受生活本身并無目的,過好當下才是正事。

隨著倒閉的自習室越來越多,我也在考慮后續職業生涯的理想企業畫像,它大概滿足:

  • 有一定穩定的業務領域,無需做太多從0-1,有深耕的機會;也無需天天擰螺絲,在大廠扭曲自己的心智。對應融資階段C輪前后。
  • 面向企業服務。2c的領域個人其實也蠻喜歡,只是大部分場景太過主觀,對上有了分歧難免要向老板妥協…相比之下2b的領域確定性則強許多,專家就是專家水貨就是水貨。
  • 做增收不做提效。相比效率工具,增收的正反饋與確定性都更強。

后來,我找到了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公司,是一家地產行業的營銷SaaS。

房地產開發商很有錢。有錢到什么程度呢?地產最火爆的那幾年,一個二線規模的開發商中的一個領導如果要去另個城市出差,另個城市的同事會打聽好這位領導愛坐什么車,然后提前買一輛,等接待完貴客再把車買掉…其中腐敗可見一斑。

開發商有錢,貝殼就有錢——在賣房的產業鏈中有兩個關鍵角色,一是售樓部的置業顧問,負責接待來看房的人;二是房產經紀人,即傳統意義上的中介,負責根據用戶的需求分析其應該買哪的房子,成交后在對應開發商那里領傭金。而貝殼,就是中國最大的中介公司。

開發商依賴貝殼,是因為兩個角色天然分工不同,經紀人比售樓部顧問更接近客戶立場,所以樓盤天然依賴經紀人給帶客戶。前司的使命,就是把營銷的能力還給開發商,讓其擁有自主營銷、獲客的能力,省去高額的經紀人傭金(每套房3%~6%的傭金)。

在中國買房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一百萬的房子你直接找開發商買,他說一百萬是底價;再去找中介,他卻說99萬拿下——找貨源方反而拿不到最低的價格。因為中介成交后會拿到開發商的3萬傭金,他可以在傭金中抽出一部分返給用戶,以此說服用戶來找自己買房。那開發商能不能把那三萬塊錢也拿出來,告訴用戶你直接找我買房,我給你兩萬呢?也許可以,但要根據城市的供需關系具體分析,這里不展開。

從22年起,一直在其中負責核心業務線的迭代、大客戶交付與產品增長。和每個苦哈哈的產業互聯網人一樣,被客戶噴、被同事噴、被老板噴,然后讓產品一點點變好。當然,依照上述標準規劃職業路徑時的我無從預料到地產行業(這個經濟支柱)的大幅衰退,人畢竟無法得到所有事物,如愿得到一個能夠發揮身手的環境與嘻嘻哈哈的同事氛圍已經足夠了。按照某同行所講,做產品互聯網雖然掙不到什么錢,就當是給祖國數字化事業添磚加瓦了。

最近再次開始嘗試轉型,成為一個全職創業者。大模型的發展其實已經深刻影響了很多行業與環節,只是這種影響的分布還不夠平均。切實的體感讓我感覺這次AI浪潮不全是泡沫,也潛藏著新機會。我希望通過大模型+產品去解決一些實在的問題,讓一些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點。這段故事的走向仍未可知,留待日后蓋棺定論。

以上,是為我作為一個普通產品經理的五年,望你能從中收獲一二經驗或教訓,勇敢去追尋自己的“connecting the dots”。

本文由 @紫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