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怎么構建“技術壁壘”?

0 評論 1931 瀏覽 3 收藏 17 分鐘

本文深入探討了在不同層面上如何構建技術壁壘,包括規則、代碼、架構以及算法和AI等方面,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實施技術壁壘的全面框架。通過具體案例和分析,文章揭示了壁壘的相對性、難復制性以及如何持續優化這些壁壘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一、引言

前段時間在與部門新入職的研發同事做CFR時,做了一些探討和交流。

過程中新員工問了一個問題,“什么是壁壘?我們怎么去構建壁壘?”。

一時間我在語言組織上沒想到太好的方式去解釋“壁壘”,回頭我也在反思應該怎么更好的解釋,我也專門資訊了chatgpt,它對“壁壘”的描述是什么樣子的:

【干貨】研發怎么構建“技術壁壘”?

那么,這篇文章也聊一聊我對壁壘的理解和看法。

壁壘,我的定義是“在特定方向上”創造暫時性的壟斷。

持續構建壁壘,意味著在某個領域上持續地“壟斷”,讓后來者難以達到與我們相匹配的高度,形成明顯差距,達到構建競爭力的目的。

壁壘,可以構建的地方或者維度可以有很多,譬如:效果、性能、穩定性、體驗、并發、吞吐、時效性、成本,也可以是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等。

下面,我展開給大家講講我的看法:

二、壁壘具有“相對性”

“相對性”是指,在業界都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下,如果我們相較于競爭對手有明顯優勢,且這其中的差距是難以補齊的時候,這里就存在壁壘。(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同樣是百米賽跑,你和一群奧運冠軍跑,跑了12秒,是倒數第一;你和一群小學生跑,還是跑了12秒,結果確是“遙遙領先”。

這就是相對性。

和不同的對手競爭,切不同的細分領域,就很容易形成差異化,而在差異化的賽道里,就很容易體現出相對性。

我記得很早以前有一段關于成龍的采訪,成龍有說道:“我是武行里最會演戲的,也是演戲里最懂武行的?!?/p>

因為自身業務原因,就不方便展開具體切身的例子了。

三、壁壘應具有“難復制性”

以“可口可樂”舉個例子:

目前來看,復刻一瓶這樣的汽水不難吧?

在bilibili上搜索“如何制作一瓶可口可樂”,可以找到上千個視頻。

甚至不少美食博主,還有更多其他類的教程,比如:怎么復刻麥當勞漢堡、肯德基雞翅等等,甚至做的是Plus版。

這么一看,那這些企業都沒什么壁壘啊!

是這樣么?

可口可樂對外的壁壘,是“價格”,是“毛利率”。對內則是成熟成體系的流水線、物流、供應鏈等等,使其能夠將價格盡可能低的壓下來,并且還有不錯的利潤。

如果可口可樂3塊價格,這個差距是可以很輕松去補齊,甚至是超越的,那么這里很難定義為“壁壘”,或者這個壁壘的生命周期會很短。

反之,如果其中的差距是一條鴻溝,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研究,且市面上也沒有公開明確可達的路徑和技術思路,那么這里就存在技術壁壘。

在業界,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存在技術壁壘的地方,例如:國外的芯片技術、Windows、Mac操作系統、ChatGPT、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模式、承載14億人通勤的12306、還有23年“遙遙領先”的華為手機等等。

這里引發一個思考,如果我們構建的壁壘生命周期較短,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地、更快地去構建新的壁壘,避免在生命周期結束后又回歸產品的同質化問題發生。

四、怎么去構建壁壘?

【干貨】研發怎么構建“技術壁壘”?

回到當前我們產品研發的業務上來看,我也得到了一些啟發,我認為壁壘的構建大概有5個層次。每種層次的壁壘,構建的難易度不一樣,構建起來以后的效果與收益也不一樣,壁壘存在的周期長短也不一樣。我大概分了以下幾個層次:

1. 規則

我認為規則屬于最基礎的層級,這里構建的壁壘主要是規則數量與質量。

以“鑒別自媒體平臺的標題/內容是否帶敏感信息”舉例:

最簡單并且能最快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就是規則。

堆人去提取關鍵詞、寫正則表達式,很快就能夠出效果。

而且,當你的規則量級達到幾千條、上萬條的時候,很容易會量變成質變。

當對手是初創公司時,他們沒有那么多的人力或資源可以去構建規則數量,我們在這一層級就“勸退”了很多“新手玩家”。

當然,在規則這一層構建的壁壘也是容易被趕超的。

對于同等體量的公司或者更大的公司時,假設在規則層我們有8000條規則的差距,我們的競爭對手只需要廣投資源,可以在幾個月內就在規則數量上追趕甚至反超我們(例如:投50個人專職寫規則,人均一天產出5條,40個工作日后就是10000條規則)。

而且,規則存在局限性,表達和泛化能力有限,當出現一個新的違禁詞時,只能通過“再增加規則”的方式去解決。規則多了,還會帶來性能問題。

所以這是最基礎層的壁壘,接著往下再看。

2. 代碼

第二層我的定義是代碼,相較于規則,代碼的實現開放性大了很多,表達能力變得更強。

可以說是在“規則”之后,打開了新的上限。

并且代碼層的壁壘構建,生命周期會相對更久一些。

因為同樣一個功能,每個人寫出的代碼邏輯、運行效果(比如:檢測效果、局限性、資源開銷、數據流傳輸、時長等)都會不一樣。

而且更多的開放性意味著黑盒的情況下,更難去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很難知道對方是怎么實現的。

而不知道競爭對手的實現方式,想要超越,難度就更大了。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知道友商的產品有A、B、C的功能,但效果如何?

只能通過一定的測試去判斷大概的實現邏輯,且分析的結論還不一定足夠準確。

記得在前幾年,我們公司要引入一款網絡防火墻,要進行測試,而當時這款產品對外是號稱能防御某個非常熱門的漏洞攻擊。

這件事情引發了我們的好奇,我們不斷測試和調整變量,最后發現網絡報文中以“AC ED 00 05”這幾個十六進制字符(Java文件序列化后的固定格式內容的前幾個字節),Content-Type為流式傳輸類型時,會觸發封禁。

最終通過不斷摸索,得出的結論是:該產品禁止了這類格式的傳輸,相當于正常業務也不允許使用這個類型,從根本上杜絕這類攻擊的發生。

3. 架構

第三層我的定義是架構,不論是SaaS化的業務還是盒子類的產品,我認為架構是比較重要的一層,也是往往很多產品沒重視和持續去做好的一層。

為什么會認為架構也是壁壘之一?之前我的上級給我講過一個理念:

一個好的架構除了過去認知的“高并發”、“高性能”外,還有很多我們高價值的地方,是被我們所忽視的。

例如,一個好的架構,理論上是可以提升我們的開發速度,去輔助開發人員完成工作,而不是制約和束縛開發人員。

在SaaS化場景下一個好的架構,甚至可以支持我們灰度發布功能進行線上運營和驗證,幫助我們去做更多的能力試驗,實現效果與質量的右移。

對外看來,架構并沒有直接帶來價值,這時架構是不可見的。

外界能感受到的是我們一個又一個的能力、特性、關鍵價值的快速上線,但是為什么會是這樣?是外界很難去察覺到我們有這樣一個“殺手锏”的。

4. 算法/AI

對于算法以及AI,個人涉獵的并不深入,就淺嘗輒止地提幾點看法。

我認為目前最高的技術壁壘應該是構建在算法和AI上。

閉源的AI與算法在黑盒的可測試性比較差,比較難去分析出具體的實現方式。

例如:對chatgpt輸入一段文字,開發者也無法準確得知會是一個什么返回結果。甚至同一段文字多次資訊得到的結果都會有差異。

同時,大部分的業務會采取“解決方案”式的組合達到揚長避短的效果,例如:AI+算法+代碼+規則,也導致我們會比較難去分析競爭對手是怎么去實現的。

即使在代碼開源的情況下,使用的訓練語料以及參數調整,也會使得同一套代碼的結果差異很大。AI算法分析的困難性以及AI所需龐大的語料庫,會使得競爭對手很難去抄襲或者是超越。

五、構建順序、資源投入及個人看法

上述,分享了我對幾層壁壘的定義。

目前我們的很多產品的一些優勢項主要還是停留在“規則層”、“代碼層”,這兩層是相對容易看到效果的(俗稱:短平快)。

當然也是相對容易被競爭對手分析和趕超的,自然這也導致了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相似功能的產品。

那么,說說我個人對這幾層投入的一些看法。

1. “規則層”、“代碼層”我們是否還需要繼續投入?

我認為這個是一個基本盤(除非這個方向是明確放棄的),也是在創業之初應該去構建和補齊的地方,去使得小廠商明顯處于劣勢且我們和競爭對手能夠初步對齊。

對于基本盤,在有一定優勢后,應該逐漸減少投入,將減少的資源轉移到對基本盤的自動化上(不僅要降本,還要增效),使得未來在資源減少后,產出的成果與過去持平,鞏固基本盤,再接著才將資源真正意義上的減少。

否則容易出現一種尷尬的局面,即:基本盤在過去是優勢,但資源減少后快速被競爭對手補齊或者超越,導致出現了產品同質化,拉不開差距;而在上面幾層的構建,短期又沒有實質性的競爭力產出,容易在市場側出現比較被動的局面。

除此之外,對于關鍵產品的架構層應該有專門的人員去看護,架構除了滿足當前的需求外,還要持續揣摩和進行迭代優化,去具有更好的開放性、兼容性、支持更高的性能并發等,不能指望一兩個特定大的版本去重構一次就好。

2. 那么在哪里去構建壁壘?

壁壘的構建需要與產品的主打方向進行綁定,去強化產品主打方向的價值,在主打方向里去思考技術控制點在哪里,通過組合拳的方式去達到構建壁壘的目的,幫助業務成功。

3. 壁壘構建方式?

一個好的壁壘,不可能是僅僅只有一種技術。

即要將“規則”、“代碼”、“架構”、“算法”、“AI”串在一起使用,且要在不同階段控制投入的比例。

在AI還沒成熟前,沒法發揮商業價值時,就需要下層的“代碼”和“規則”幫忙兜底,保證競爭力。

六、壁壘需要關注“降維打擊”

在汽車還沒出來之前,人類主要的代步工具是馬車、自行車,主要關注的點也是怎么讓馬車、自行車能開的更快、更方便。

而自行車的到來在代步上帶來了很大便利,過去步行一小時只有4-5km,而普通的騎者可以輕松做到每小時20-30km的騎行,專業的騎手甚至可以達到50-80km的騎行。

等到汽車問世之后,發現速度可以很輕易地達到100km/h以上且使用者并不需要耗費太多體力,再一次刷新了瓶頸,顛覆了過去的認知。

諸如此類的事件很多,例如3G時代轉向4G、5G,二十年間攝像頭的像素從幾十萬提升到幾千萬、上億,每一次技術變革,就會帶來質的突破。

所以我們在構建壁壘的時候,也要關注到全局科技的變化,是否有類似4G到5G的技術會威脅到我們的壁壘的?也要思考,是否有類似4G到5G的技術能讓我們彎道超車的?

我的觀點是,如果在自行車的時代,我們應該持續維持自行車的壁壘,但同時也要探索有沒有新的可能,是否可以有顛覆性的突破(汽車)?

當然,顛覆性的突破在過程會遇到很多的質疑,以及突破的產物在剛問世的階段會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是否能頂住壓力堅持去做?

七、寫在最后

技術壁壘的投入,任重而道遠,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份經驗總結和看法。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下“怎么構建技術壁壘”,如果有表達不清或者是有問題的地方也歡迎隨時交流。

作者:鵬鵬的工作日記;微信公眾號:「鵬鵬的工作日記」

本文由 @鵬鵬的工作日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