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PM | 寫給還在讀大三、研二的你

8 評論 9850 瀏覽 95 收藏 13 分鐘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 ? ? ? –Edward N.Lorenz

這是?3思?的第?85?篇文章

掛完阿坤的電話,坐在電腦前,腦海里不斷想起這兩天觸動我的事情。

從06年QQ空間的第一篇日志,到后來校內/新浪博客/Lofter/豆瓣/知乎、獨立博客,再到微信公眾號,寫了很多網絡日志,一直寫的不好,之所以至今還能堅持下來,除了想記錄和總結自己成長的足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斷能遇到有意思的人。

我想羅永翔和阿坤就是這幾天對我觸動最大的兩個人了。

1

永翔:師兄您好,我是知乎上那個想做PM的,現在大三,如果相去Bat做暑期產品實習生,請問一下學長這個筆試和面試需要怎么準備呀?

我:可以先詳細介紹下自己?

永翔:我叫羅永翔,現在是XX理工大學大三學計算機的學生,然后因為自己也比較喜歡產品這一塊,去年也差不多就在想向這方面做,但是大二暑假也只去到##做了兩個月的產品運營,希望這個假期能夠去到大公司做產品,有一些系統的鍛煉和提升。

我:你為想做產品做了哪些努力?

永翔:大多都是軟能力的一些鍛煉吧,具體關于產品的可視化的東西沒做出來很多誒。

我:有試過做一些產品方面的產出嘗試嗎?

永翔:只有簡單的產品體驗報告,前兩天面試##試試做了一個很簡單的體驗報告。

我:需要的話,我可以幫你看看,發我郵箱吧:lisanke@qq.com

由于白天工作確實比較忙,我一般習慣性的會讓對方有問題盡可能詳盡的整理下,給我發個郵件。

和每個由知乎到公眾號,到私人微信的對話一樣,我原以為這樣的對話就此而止,我們都會成為對方聯系人里的陌生人,一段時間后,貌似群發,實則定向的清理通知,然后默默的刪掉彼此。

前天回家無意中打開郵箱,竟然收到永翔的郵件:

前輩您好!我是在知乎上私信您,然后加您的##理工大三的學生。這邊我附了一下我的簡歷和一份前幾天面試##產品經理的一份體驗報告,希望前輩可以給我一些建議。然后下面也就幾個關于面試中的問題,想向學長請教!感激不盡。

 

1.你怎么認識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

我:我認為產品經理是一個解決用戶需求的人,這是一個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職責所在。他需要把細致地感受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通過產品的方式解決到用戶在這方面的痛點或者需求。除此之外,產品經理就像是這個產品的父親一樣,他需要協同技術,運營,負責將這個產品從0帶向1,然后不斷地讓這款產品功能更加完善,不斷地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這大概就是我所理解的產品經理。

 

2.講一下你覺得運營和產品的區別?

我:從根本上來講,我覺得產品和運營并不分離,兩者的目標都是讓這款產品更成功,用戶體驗更好。但是就像剛剛說的那個一樣,PM是負責把產品從0到1的過程,而運營則更多的是把產品從1做到1000,做到10000,甚至更多這樣。所以我認為兩者之間主要的差別就是產品更多的注重點在用戶的需求和產品的功能上,而運營的重點在產品用戶數量和用戶體驗上。

 

3.如果一個產品初始用戶是10000,隔日,隔周,隔月留存率分別是百分之25,5,1。要想一個月以后增長到15000,每天至少增加多少用戶?

我:思考兩分鐘覺得有問題,然后問了一句:這是一道計算題么?

面試官:你是學計算機的,應該數學沒有問題吧?

我:思考一會兒,我想的話,可以通過編程怎么怎么實現。

面試官:作為一個PM,你最先應該想到的是為什么這個產品的留存率這么低,應該怎么樣提升這個留存率,如果照這個留存率發展下去,是不可能正常情況一月之后達到15000的。

 

4.你覺得做社交產品最重要的什么?

我: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內容吧,無論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最終都會回到這個點上來,以國內剛剛爆紅的陌陌為例,小視頻的內容沉淀,加之類似于貼吧這樣的粉絲圈的存在,還有根本沒花錢在主播身上的直播上,用戶的粘性都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作為一款成功的社交產品,必須要有優質的內容來留住你的用戶。

 

上面是當時面試的幾個大概的問題,這邊想請前輩幫我指點一下,好讓我再之后類似的面試中能夠吸取教訓,不勝感激!

如有叨擾,請前輩多多體諒!

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附件:

敢聊產品體驗報告.pptx

羅永翔簡歷.pdf

看完這封郵件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對于面試官來說,他可能意識不到這次面試對于一個內心對產品經理充滿向往,積極熱情的大三學生會有什么影響,但無疑這次面試問題問的很誤導人。

凌晨12:04,認真的回復了這封郵件:

Hi 永翔:

非常驚喜的收到的郵件。

感謝你的這份信任和求知欲。

我想就幾個事情來跟你聊下:

1.公司對于產品實習生的預期:

基本項:

a.聰明;

b.執行力好,能干活;

c.基本的word,excel表格使用

加分項:

a.有過類似的實習經驗;

b.組織過一些活動;

c.有一定的產品動手能力:競品分析,使用體驗,用戶訪談等;

基于此,也是接下來我想跟你聊的第2點;

可以肯定的說,這個面試官應該可能沒有考慮到你是一個實習生,所以更多的應該是考量你的執行力,干活的能力,而不是問一些大而空的問題,所以即使失敗了,也不必遺憾,一個不懂得換位的PM,不清楚對方(用戶)需求的人,也可能做不好一個PM。

3.你的PPT

我覺得你寫的很不錯,我讀大三的時候,還不會做PPT;

這個PPT不用寫的那么大而全,其實就寫一個小點,寫深入、細致一些,可能是面試官想看到的,對于PM來說,思考能力是第一位。

而對于實習生,執行力,是第一位的,就是交給你一個小活,可以把它干好,就夠了。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及,你還有什么問題,都可以隨時給我發郵件,我有時間都會第一時間回復你。

每一個認真寫郵件,都值得被尊敬,遂跟永翔約了周六電話聊聊,我想知道他想做產品經理的源動力是什么,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做過什么有趣的事情。

2

阿坤:三科前輩好,我是產品新人阿坤

我:你好,你是?

阿坤:看到您公眾號里有微信就加了,我是大三學生阿坤,打算畢業后從事產品方向

我:你為什么想做產品方向?提前找一份實習還是挺重要的

阿坤:實習的話目前投了幾份簡歷,第一個問題我待會兒回您;

現在回答您的第一個問題。

首先,我給自己確立的就業范圍是互聯網行業,因為有活力有潛力。加上我本身也是計算機專業,屬于對口專業,比較有優勢。

其次,我不甘心做一個碼農,因為我個人比較傾向于形式較為活躍的工作模式,太過單一的代碼工作不適合我的性情?,F在產品崗有一個趨勢就是一定要懂技術,我覺得對于我來講是一個優勢。

最后一點,也是決定性的一點,我是一個喜歡思考和閱讀的人,我決定這個就業方向是上學期,也就是三年級第一學期。平時在自己手機上也喜歡經常逛逛應用商店看看榜單,遇到比較新奇的應用也會下載下來試用。對于自己平時使用的app也有很多想法,當我決定這個方向的時候,我覺得我平時注意的這些細節就是產品崗位所需要的一些特質。對于自己的生活我也喜歡規劃,比較喜歡按照自己設定的一些流程去處理問題。這學期在上數據庫系統和軟件工程,聽了老師講到需求分析、敏捷開發之類的內容也很感興趣。

您什么時候有空,我們可以深入交流嗎?

我:晚上一般,或者你有什么問題,可以先給我發個郵件,以及你的簡歷:lisanke@qq.com,你的一些作品也可以一起發我。

很神奇,這次也收到了阿坤的郵件:

產品 | 輕量級擼貓App『一日貓』分析報告 (粗略估計有5000+字)

產品崗-#坤-##大學.pdf

一樣的,也約了楊坤周六一起電話聊聊。

3

大概是因為自己的產品之路,開始的異常坎坷,2011年給很多前輩寫信都杳無回音,滿含希望憧憬又滿是失望,在一次次放棄之后還是選擇堅持,所以對于永翔和楊坤,特別有感觸。

通過微信電話,聽永翔和楊坤講他們在學校里的一些事情,做過的公益講座,做過的一些嘗試,和現在困擾他們求職實習生的問題…

也詳細跟他們分享了:

  • 實習生應該干什么的思考;
  • 實習生怎么樣才能積累到面試官特別想跟你聊一下的職業技能;

從13年開始,開始帶人,有全職產品經理,也有實習生;

也跟一些同行交流,公司對于實習生的預期:

  • 找什樣的人;
  • 干什么樣的事情;
  • 要做成什么樣?

其實很多內容都可以在網上搜索的到,在專業社區、垂直公眾號有很多幫助的內容。這些都是可以幫助嘴成長的。

如果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歡迎留言討論。

 

作者:李三科,微信公眾號:pmlisanke,優信二手車資深產品經理,6年產品經理至今

本文由 @李三科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加您的個人微信號嗎。您算是我的前輩,我也是在重慶的支付寶公司

    來自重慶 回復
    1. 可以的,關注我微信公眾帳號,自然就會把個人微信帳號推給你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已經關注了。多向您學習。前輩

      來自重慶 回復
  2. 叫姐姐

    回復
    1. 小姐姐你好

      回復
  3. 謝謝大家,歡迎掃我頭像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也可以給我發郵件,當然是最好加我的私人微信了。

    來自北京 回復
  4. 這里是文章結尾,小編很負責,不讓發,那就寫到這里吧。大家一起加油。

    回復
  5. 來,想不想跟我一起來升級打怪?

    我的公眾號底部有我的詳細介紹:
    一條6年的產品狗,好奇,認真,還有一點點小堅持。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