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產品研發部
從2015年的行業繁榮到如今的寒冬,作者以親身經歷講述了互聯網大潮中個體的掙扎與適應,以及產品研發團隊如何在趨勢的洪流中尋求生存與發展。這不僅是一個部門的消失史,也是一代互聯網人的成長史。
以身入局,平心而論。
01
2015年初入社會。
離開學校這個大溫室,憑借著對各種面試題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在歷經3論現場表演的面試后,成功的入職了某大廠在二線城市的研發中心。
成了正兒八經的打工人。
好景很長,至少從當下的行業環境來看可以這樣說。2017年中,職場的第一家公司開始重組被并購,作為一個邊角料部門,大部分都是選擇拿著賠償走人,另謀高就。
那時互聯網的現狀是:跳槽薪資翻倍。
這句話雖然有夸張的成份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可行的,從二線城市的朝九晚五,心高氣傲的跑到了杭州。薪資實打實翻了不止一倍,沒想到的是,工作時長也差點翻倍了。
幸好,每周的工作日只有6天。
杭州到底有多卷,有個段子這樣嘲諷:上班可以帶四頓飯,早中晚和夜宵。
如果卷可以有相應的回報,那么卷一卷也是可以的,至少當下是這種心態。然而真實的經歷是,如果你做不了卷王,也當不了卷餅,那八成就得卷鋪蓋。
02
互聯網行業,都知道卷。
但特別卷似乎是從16和17年之后開始的,那時候雖然看似一片繁榮,比如當時最火的P2P和數據公司,其實就是那什么和那什么,再之后又是三年那什么。
如此一來,行業趨勢已經很明顯了。
趨勢這個詞,在互聯網公司里頭,三天兩頭能從各種人和會議中蹦出來,想要仔細深入的理解,又不是三五個人,三言兩語能說明白,但趨勢的方向大部分人應該感同身受。
老板很喜歡說:順勢而為。
這句話個人極其認可,用職場的實踐經驗來總結就是:順風的時候招兵買馬,加速占領市場;逆勢的時候降本增效,加速遠離風險。
求職的體驗:以前行情好的時候,一天可以約個2-3面試的機會,現在招聘的體驗,產品研發的一個崗位放出去,一天可以收到2-300個打招呼的求職者。
趨勢的影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比較明顯的變化,2020年以前離職或跳槽,都是問去哪個公司薪資漲了多少,還有大把寫個幻燈片創業去了;2020年之后被裁員,滴滴外賣送快遞鐵人三項,還有大把回老家歸隱田園。
在內卷的因果里,破防是理所當然。
03
有句老話這樣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學校進入職場已然10年,雖然不能稱作歷史,但是可以從過往中反觀互聯網的變化趨勢。
特別是:浸泡了10年的產品研發部門。
2015年入職的第一家公司,組織中70%都是產品研發團隊,將近30人為一個產品部門推動業務,這樣的部門在內部有5個。
招聘員工的手段也比較暴力,合適的就多留下幾個,后續試用期再視具體情況安排去留或者轉崗,說面試造火箭入職打螺絲,到也不算夸張。
幾個人,盯著一塊業務,能優化一年。
在那個行情還算火熱的年頭里,公司拿著大把的融資,自然要招牛買馬,隨時喊打喊殺準備大干一場,等到后續并購重組的時候,最先下手的也是產品研發部。
原因也很簡單,工資高人多。
拋開什么產品業務技術棧這些不談,在完成大部分產品團隊的優化之后,公司的財務報表會很漂亮,降本增效之后帶來的直觀感覺就是:業務效益高自然價值就高。
04
2018年入職的某家公司,至今為止依然認為,能被選中是自己的福報,恰好只有一個坑位,又正好剛推送簡歷就被公司的HR看到,前后四次面試才最終敲定。
在這家公司4年,完整經歷了行業冷暖的反轉。
在行業的起伏變化中,公司都有預見性的提前應對,并且手段合情合理合適,努力做到穩中有進,即使到了這兩年,業務還是在有條不紊的運營。
在業務處于上升階段的前3年,公司的確在發展和擴張,但是在產品研發團隊的人員上非??酥疲冀K在控制人員數量和質量,并沒有因為業務發展的快,去追求產品的飛速迭代,堅持把研發重心放在主線業務上,在其它業務使用第三方軟件平臺。
明確的戰略,追求業務的數字化管理。
在業務進入瓶頸期,行業的趨勢轉頭向下時,這種模式的優點愈發明顯,沒有在內部開展多個業務研發項目,所以裁員降本也不至于傷筋動骨,在下行周期中不斷的把業務流程遷移到第三方軟件平臺,持續壓縮產品研發部門的成本。
最終內部產品沒有逃掉關停結局,但是整個過程中對于人和事的處理都平穩且體面。
說到最近兩年,簡直一言難盡。
互聯網公司迫于趨勢的壓力,隨地大小裁員,有時候招聘的流程還沒走完,連負責招聘的人員都被裁掉,在賠償問題上更是極盡拉扯,直到對簿公堂才不情不愿的了結。
處在存量競爭的因果里,成本投入非??酥?。
特別是產品研發部門,在2016年職場的起步階段,業務還行的公司,研發部門的人數常規在20到30人左右,幾乎不存在單人單崗走鋼絲的情況,團隊該有的角色都有,并且做到互相備份降低人員忽然離職的風險。
現在2到3人左右,單人多崗。
這種情況似乎并不只出現在產品研發部門,雖然在企業內部的其它部門也有單人多崗的現象,但就影響來說,產品研發部門是最明顯的。
05
拋開行業趨勢職場冷暖先不談,互聯網從步入巔峰到逐漸降溫,其中有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企業職位和人才數量錯配,尤其是最近兩年,這種差距斷崖式擴大。
供大于需,就得降價。
互聯網行業的人才有個鮮明的特征,不管你是大學正兒八經學了兩年,又或是外行人員進行三個月的突擊培訓,大部分公司和崗位,對于人才的出身并不在意,在每年行業薪酬報告的誘惑下,有大量人員涌進這個賽道。
入行卷上一年,就會具備多年的實戰經驗。
隨著這幾年大環境的降溫,互聯網公司的裁員和崗位需求中斷,大量涌進的人員就會陷入被動的內卷之中,招聘市場的寒意確實傳遞給了每一個人,企業內部的單人多崗又特別燙手。
會的很多,做的很多,拿的很少。
卷多少是受到工作環境的影響,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業務是核心的驅動力,自然也會要求產品研發團隊必須要懂業務,圍繞業務去討論產品、技術、運營、項目管理,這種環境下泡久了會給人一種錯覺。
都是產品經理,都可以成為項目經理。
這種說法在極個別卷王的身上,確實有成立的可能性,長期熱衷學習各種領域的技能,在工作中反復思考和實踐,最后形成全面的技能棧,以一己之力勝任多個崗位。
然而技能只是工具,業務才是目標。
普通技能,入門后多看多練,很難評價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幾何,主要是看業務需求和產生的價值。
產品研發的全棧技能,大概卷成三類,以開發測試和運維成一類,以產品運營項目管理成一類,以寫報告和團隊管理的領導成一類,有時候缺誰都行,有時候缺誰都不行。
那些三五個人的小團伙,個個都堪稱卷王級別的頂梁柱。
06
不要以為只有人會內卷,產品化的進程也同樣瘋狂,行業下行周期雖然降本的動作持續不斷,然而對增效的追求也從未停止過。
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
信息化可以簡單理解為,對傳統紙質存儲和流轉的改造,提升信息處理的準確度和效率;數字化更側重對于核心業務流程和模式的改造,實現大量業務場景的在線化和自動化,讓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智能化就是近兩年最熱門的話題,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各種場景的自動優化和決策。
互聯網的上半場、中場、下半場。
這個過程很殘酷,如同零和游戲那般贏家通吃,在職場初期階段,開會聽到最多的說法就是信息化到數字化的轉型,中場開始冷不丁的討論智能化產品,而當下就是人工智能的狂奔階段。
有個持續關注的概念:低代碼平臺。
所謂低代碼,就是指通過少量的代碼編寫,達到構建產品功能的效果,這個概念在2015年還是只是零星的聽到,在2018年左右才正式的成為焦點,好評聲和罵聲都很激烈,而當下已經成了企業的主流工具。
在一片罵罵咧咧聲中,瘋狂生長。
現在去體驗各種低代碼產品,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更加的好用和高效,并且通過各種開放API還可以實現不同平臺的信息交互,提高業務流程的處理效率,在2018年入職的那家公司,正好對這種模式極其青睞,后來成為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當下作為人工智能的起步階段,使用AI手段完成對過往數據的總結分析,這無疑會加速互聯網的內卷趨勢,通過AI的加持即便只是一個行業新人,也可以輕松獲得很優秀的經驗和策略。
下個周期,應該也會驚人的相似。
07
職場十年,回過頭看看產品研發團隊在互聯網行業的變遷,其實也是大多數個人的寫照。
2024年初的時候,和某個小作坊的負責人聊過幾句,雖然是杭州頭部大廠輸送給社會的人才,但是他自己也經常感覺到迷茫,即便是公司的負責人,也依舊感覺不穩定。
他也不確定:產品、技術、業務管理到底哪個才是核心競爭力。
現在偶爾和公司一位年輕人閑聊,經常聽到他用羨慕的口氣說:你們這些資深的牛馬,至少經歷過互聯網行業的尾巴,而他們作為新人入場,就和互聯網寒冬貼臉相撞,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所措。
只能安慰新人一句:十字路口至少還有前后左右。
對于2015年的牛馬來說,輕微經歷過行業的繁榮發展期,重度參與了行業的動蕩瓶頸期,還沒逃掉行業的斷崖式寒冬期,產品研發部也從最初的部門,變成現在的產品和研發各一個,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不釋然。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好像都在變,又似乎都沒變。
作者:半問 ,公眾號:半問
本文由 @半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在行業趨于穩定需求趨于飽和的時候,這個時候做什么崗位不重要,你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才是你吃飽飯的本事
想法對,這樣想的人很多,故而卷。
看了幾篇,你的寫作風格閱讀起來不費力,很棒
謝謝喜歡,幫忙點個關注不迷路。
所謂的卷一部分是內耗, 更多是跟不上時代變化;
一代版本一代打工人。
現在實在太卷了,工作不好找,上有老下有小的?,F在公司就只有我一個產品,前端開發4個,前端3個 ,2個測試。難搞?。∮袥]有人能帶我脫離苦海的,在佛山
辛苦了朋友,2025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