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關于產品設計、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經驗
在職場上,我們都希望能得到前輩的指點,避免自己少走彎路。這篇文章,就來自以為10余年職場達人的分享,關于產品設計、職業發展和提升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一、產品設計篇
在創業公司一晃已經14個月了。期間和前同事之間有一些工作內外的交流,也看到他們在不同的職業階段,面臨著產品設計、個人成長、組織融入,團隊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困擾。
我想當初正是和他們互動和成長的過程,自己也輸出和沉淀了很多經驗和方法。因此在這里想把自己過去關于產品設計的一些感觸或方法分享給正在有類似困擾的產品經理們。關于能力提升和職業選擇的部分放在后面幾期。
1. 形成你的產品觀
在工作差不多7,8年的時候開始有機會參與外部的溝通,某次在一個場合被問到你的產品觀是什么,若有所思了一番。
過去的工作經驗從最開始以任務為中心,設定一個個里程碑,達成一個個目標,到后來開始以目標和業務為中心,拆解戰略目標,分析用戶問題,和一群人一起實現目標。
這個過程中忙于并行的項目,卻很少會沉下來思考自己的產品觀。
人的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而產品觀也是類似的,核心在于 你認為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的產品。
那次的問題回答的并不是很理想,下來之后自己重新回顧了自己在過去諸多項目中的選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在一些細節上偏執的追求。最后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內心認同并愿意不斷朝著這個目標迭代的答案:
我的產品觀是KISS原則,keep it simple,stupid。保持簡單。來自麥當勞創始人雷·克洛克,原文指的是在麥當勞在美國高速擴張的時候,為了保證服務水平高效保質且一致,在后臺流程的設計上遵循著這個KISS原則,少走一步,少想一步,這讓麥當勞的服務能夠穩定的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帶來了麥當勞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找到了確定的答案之后,在那之后的很多選擇和產品設計,甚至是匯報分享的內容里,都會在這個原則下盡可能的精益求精,比如:
- 內容第一,不要太多的格式和動畫。
- 讓用戶第一時間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 復雜的規則一定不是最優解
2. 用戶體驗是設計出來的
用戶體驗是線上產品和線下體驗相結合的產物,不能因為你負責線上產品的迭代而忽略了線下操作的感受,比如專車司機的服務,兩輪產司機的尋車過程等等。在設計體驗的過程中必須要把線下場景和線上體驗結合起來,從用戶產生需求-尋找需求-滿足需求的路徑出發,包括用戶的全部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
用戶滿意度等于用戶感受減去用戶預期。對一個特別理性的人來說,用戶滿意度是一個難以把握的事情,往往被轉化為轉化率,留存率,復購率,投訴率等客觀指標來跟蹤迭代。但目標本身的顯性化,也把這些指標背后的用戶場景隱藏了起來。在過去做兩輪產體驗相關的產品設計時,當一些關鍵指標提高了1-2個pp,逐步逼近100%時,我也在時刻提醒自己和團隊,仍然有Xpp的體驗是極其糟糕的,這背后意味著每一天有上萬人因為我們的產品有了糟糕的體驗,也許這是他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天,又或是他們今天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時刻。所以,在滿足于指標的達成之外,對待用戶體驗的態度要保持嚴肅和冷靜,設計體驗要考慮功能性、易用性以及你的產品帶給他們的情緒價值。借助峰終定律,給你的用戶留下印象。
用戶體驗不止是C端設計/消費市場的產品設計必須關注的,在做平臺產品,或者B端產品時,體驗依然是產品經理必需的追求之一。交付大而全的功能不是目的,讓合適的功能出現在合適的場景,解決各類用戶的問題,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信任的問題,提供穩定、確定、可預期的服務。
3. 做恰到好處的產品設計
在一些場景下,產品需要出具完整的系統設計和功能架構來表示自己的產品能力強大。
這些場景往往都具備一個特點:甲乙雙方處于高度的信息不對稱。即在沒有明確甲方真實目標或者需求的情況下,乙方提供盡可能多的功能來保證成交的可能性。這種場景在跨公司的合作之間尤其常見,在大型企業內部,跨部門的溝通往往也具有類似的問題。如何解決呢?理解甲方的需要不止是停留于表面陳述的需求,我要什么功能。
更進一步,要詢問我有哪些場景遇到了什么問題,所以想用這些功能。如果溝通深入的話,更應該詢問的是,他當前正為什么事情而苦惱,為什么會在場景遇到問題尋求我們的幫助。就像那個流傳許久的故事一樣,用戶說我需要一個錘子,實際是因為需要墻上有個洞掛他的畫,而墻上需要有幅畫,是因為他想給今天來家拜訪的朋友一個不錯的第一印象等等。
挖掘用戶背后的需求是做恰到好處的產品設計的第一步。
那第二步呢?
當你“胸有成竹”的確認用戶需求之后,就會面臨各方的挑戰了,大體就是時間、成本這些考驗了。但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產品經理們,不要將研發的成本或者時間當成最大的成本,要看你做這件事代表了商業組織的哪個目標,這件事做與不做的機會成本有多少。產品設計從來不求復雜完整,求簡單易懂,求精準匹配需求,用組織成本(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最低的方式驗證你的方案。
如果正向很困難,那不妨在你完成了方案之后再重新問自己一遍,還能不能少一點功能,讓用戶更簡單一點。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迭代自己的方案~
推薦搜索和閱讀
- 《簡約至上》《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
- 《行為設計學》1-4;《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騰訊產品法》
- 《消費者行為學》《經濟學講義》
- 《零售的哲學》
- 服務質量差距模型(5GAP):定位服務問題,系統解決服務問題
二、職業發展篇
1. 減少職業焦慮
職業焦慮是指職場人士由于不能達到目的或不能克服困難,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一般焦慮會產生壓力,而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壓力,適度的壓力可以帶來工作的動力和興奮,過度的壓力就有可能導致焦慮,甚至抑郁。那該如何調整自己,減少焦慮和壓力呢?
我在準備這篇文章的內容時,恰好有一次夜跑成績不錯,回顧了下過程發現和職業發展有很多可以類比的地方:在熟悉的線路,周圍干擾比較少時跑起來最輕松,因為知道明確的節點,只需要關注過程中自己的呼吸和速度即可,往往結果的成績比較好。如果周圍干擾比較多(行人或非機動車比較多時),就容易因為適應外部環境而分心,導致呼吸和步頻的混亂,跑步的成績也相對較差。如果在不熟悉的線路還需要時刻知道自己的位置,路線是否正確。在跑步時多一個分心的理由也就多一份“焦慮”。如果你能感受到這一點,其實也就理解了該如何控制職業焦慮:盡其所能消除外界的干擾,關注個人的發展和過程,就可以控制焦慮。
那具體有什么好的辦法呢?
- 定位自己的發展需要。努力和選擇哪個更重要是很多職業選擇上最常出現的問題,畢竟在錯的方向上努力就是加速錯誤??蓪εc錯本身又是誰定義的呢?是市場上的薪酬,還是你的團隊管理者,還是你的家人呢?在我看來,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找到自己的偏好,把對與錯的問題換成適合自己和不適合自己,為自己制定過程的里程碑,減少對外部反饋的依賴(比如薪酬)。
- 少對比結果多體驗過程。跳出大部分人在過去教育經歷里的競爭心態吧,盡可能不去和身邊的人對比外部顯性的成績,比如在什么樣的公司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什么職級拿多少薪酬,這些都是對你發展的干擾因素。他們的目標與你不同,快樂也不同,煩惱也不同。而你更應多關注的是在追趕自己里程碑的過程中自己的體驗如何,分析自己的情緒背后自己的訴求,理解自己的需要,為自己取得的每一個小進步而開心。多看到每一件負向事情的另一面,或者給予自己正向的反饋或者認識自己的需要,讓自己在下一“公里”更堅定什么是適合我的,找到內心的力量。
2. 在確定的事上用心努力,選擇時擁抱更多可能性
在努力和選擇上該怎么平衡自己的精力呢?我的經驗是用心努力在確定的事情上,面對選擇時擁抱更多可能性。
- 在確定的事上用心努力。職場上有很多非標的事情,也有很多瑣碎的工作小事,比如郵件/IM聊天,比如文檔,比如約會,會議紀要等等。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工作表現,在我看來就是在這些細節上的職業習慣差異帶來的。好的習慣帶來好的結果(不一定是業務的,也可能是leader的認可或者用戶的夸贊),好的結果又會強化這部分習慣的訓練,久而久之就變成每個人的職業經驗。曾經在書上看到過這句話,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把復雜的事情結構化的拆成一個個簡單的目標或者sop流程,把每一個sop都重復做,變成自己的肌肉記憶。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多想一步,能不能讓你的受眾更快得到TA想要的。工作里的小事如此,做產品設計亦然,做運營和服務亦然。
- 選擇時擁抱更多可能性。在職業選擇時有些人往往尋求確定性,具體的工作內容是什么,團隊的老板是什么風格,對我個人時間的影響會是什么,考慮的越多,做出選擇的難度越大。在我的經驗里,越是確定的,標準的,越是簡單的,可被替代的。越是有挑戰的,越是有可能帶來更多想象空間。所以在面對選擇時,我建議從長計議,選擇能給你長期職業生涯帶來更多選擇的行業/公司/工作內容。太長的時間不好得出結論,但兩年是個不錯的標尺。即我選擇A公司和B公司兩年后我能學到什么,能讓我在2年后的職業生涯里多出哪些選擇。這個問題可以每年都問自己一遍,在這里我還想學到什么,能讓我在未來有更多選擇。問題的答案少一些確定性的目標(比如薪酬、職級、管理寬幅),多一些可能性的目標(比如產品和運營的經驗,比如團隊管理的經驗,比如競爭激烈的行業突圍的經驗,這些經驗不是你做過什么,而是你學到了什么以后可以復用)。等你工作很多年后,當你回憶自己過去的這些目標時,你會記住的一定是和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經歷了哪些艱難和成功的時刻,不會是那些確定性的目標。
于產品經理而言,最開始3-5年的職業生涯努力是你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地方,少一些左顧右盼,多找身邊的模版標準,利用好自己所有的私人時間去學習行業,學習產品經理技能相關的內容,在項目的得失中復盤經驗教訓。積累自己的方法、團隊影響力后,為自己在5年后爭取到足夠多選擇的機會,選擇給自己更多可能性的那條路,持續在確定性的事上用心努力。
3. 產品經理的職業去向
互聯網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后期一般會有三條出路:成為專家;轉型業務;團隊管理。
- 專家方向。一般需要在某個領域有過多年的沉淀以及被市場認可/熟知的行業/領域產品。適合好奇心強,喜歡解決各種問題,喜歡挑戰各種既定規則的人。如果你是這類人,那建議在職業生涯的5年后就應該選擇聚焦某個領域,多向外涉獵這個領域在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和演進過程,找到通用解決方案以及行業不同階段的最優解法,同時在當前公司所在行業里打造該領域的成功案例,成為這個行業的top解決方案,幫助公司在行業里建立壁壘。
- 轉型業務。一般需要在某個行業有一定產品影響力,擔任過運營相關崗位,在行業內公司有過成功增長經驗背書的人。適合對業務數據敏感,期望在某個行業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你是這類人,那建議在產品生涯的5-7年后聚焦某個行業,如房地產、出行、內容等等,在行業內尋求平臺機會盡早嘗試運營工作(產品運營、策略運營、區域運營、資產運營、用戶運營等),盡早有機會介入到財務預算的申請和使用,在產品設計階段增加財務視角,積累經驗。關注行業外部要素的變化,包括政策、技術、資本、勞動者的變化遷移對這個行業的影響,找到新的機會。
- 團隊管理。一般需要在某個公司內有過帶領大規模多角色的團隊取得過優異成績,幫助公司在行業成為細分市場領先者的經歷。目前互聯網公司內純管理的崗位需求較少,一般需要具備一定的業務或專家屬性,管理是附加能力,但是在實戰中積累不同規模的團隊管理經驗(如目標管理、架構分工、組織文化、績效管理等),有助于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機會
推薦搜索和閱讀
- 職業習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 自我發展:《精進》《被討厭的勇氣》
- 團隊管理:《組織能力楊三角》《領導梯隊》《創新公司:皮克斯的啟示》
- 博弈論相關書籍
三、能力提升篇
1. 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
在校招面試時經常會問到候選人對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的理解,以便看出候選人對產品經理的工作理解,以及自我能力認知的情況。要提升能力需要先對PM的能力模型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在俞軍俞老師的產品方法論里有提到PM的能力模型,在前司內部,18年俞老師也帶著集團各個業務線核心產品針對這個命題做過一次共創,總結下來有四個點:
1)好奇心(產品心)
在職場中外化表現出來的是經驗/經歷和行業視野,或是對行業的發展有深度的理解,不止是what,更知道why,或是對不同行業的發展都有涉獵。
這些可能來自于自身項目,也可能來自于外部交流或者自主學習。
核心是洞察力,對一件事的本質有不同于大多數人的認知,對ta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判斷,有論據。
2)同理心
在職場中外化表現出來的是項目統籌能力和影響力。
同理心不是情商,也不是溝通表達能力,而是在特定場景下對特定對象需求的理解和未來行動選擇的準確判斷。
核心是領導力,善于理解每個人的動機和選擇偏好,因地制宜,發揮每個人的長處,讓一群人協作做成一件事。
3)邏輯力
在職場中外化表現出來的是歸納、演繹、結構化思考和博弈。
核心是決策。在B端產品場景下往往會面對長鏈條多角色的利益判斷,如何在這種場景下給出最優解是非??简灝a品經理的 歸納(抽象角色和需求)、演繹(新產品對鏈條的影響)和博弈(不同策略下各方決策結果)能力,最終反映到產品能力和路徑的決策結果上。
4)反思力
在職場中外化表現出來的是自省和批判。其核心就是突破自我,快速的迭代和成長。
于我個人經驗而言,我會把自己類比成一部智能手機。好的手機從硬件、操作系統、APP三層來評價它的能力,至于個人而言:硬件就是你的身體健康以及內心的熱情;操作系統就是產品思維,這里包括用戶思維、迭代思維、終局思維、批判思維等等,可以通過項目訓練。(在明年的公眾號文章里也會和大家分享這些思維的應用和培養方法);APP就是各類行業和領域的知識。包括項目管理、溝通演講、心理學、經濟學、出行行業、增長、品牌、體驗等等。可以通過后天項目或者外部輸入習得。
2. 成長是沒有捷徑的刻意練習
有些人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向身邊的人詢問有沒有好的辦法和經驗可以分享。在我看來,多看多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刻意練習,在實踐中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少一點功利心理,積跬步,至千里。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方法。
1)好奇心
每年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刻意多看一些不是你當前所處行業的書,或者了解一個你不熟悉的行業,也可以是一個國家城市的演進。今年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要強迫看一些人文社科類的書,比如經典的小說、紀實文學、理想國系列、人物傳記、許倬云老師的經典書籍都可能會讓你對現有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解有新的角度。
2)同理心
先從溝通和項目管理做起。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如何理解不同部門的需要,讓更多人在這個項目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好績效。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建立溝通的閉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不斷思考是否能讓信息接受方少想一步,更快獲得ta想要的內容。
3)邏輯力
先從小事的結構化拆解開始,可以用事前-事中-事后的思路把一件事拆解成一個個小的SOP,比如開一次會議,會前確認主題、參與人員,會議內容和議程的提前發布;事中會議時間,結論和討論點的記錄規整;事后的紀要和todo跟進。
用利益相關者模型拆解你負責的產品鏈條上的每一個直接和間接參與者,理解他們在鏈條上的定位和需求。在你的產品設計過程中,不斷推演新功能對鏈條上各方利益的影響,鍛煉自己的歸納演繹和博弈能力,做出你認為最優的決策(功能設計),通過項目實踐獲得反饋。
4)反思力
每個需求/項目都要做復盤,可大可小,做一個項目可以有三層復盤結果:第一層是把結果和目標做比對,把過程中的收獲和經驗做總結;第二層是結果好的話好在哪,為什么好,還有什么可以提升的,結果不好的話有哪些是外因,哪些是內因,哪些可以改變;第三層則是養成做事前假設的習慣,結果反映了哪些假設,哪些驗證對了,哪些驗證錯了,為什么是錯的,忽略了什么樣的信息。
每周/月做一次自我復盤,可以給自己列一個問題清單,比如對業務的理解又有哪些新的發現,對用戶群體/團隊影響力做了什么,反饋如何,如何改善等等。
3. 正反饋,把練習變成習慣
刻意練習需要正反饋。這些正反饋能幫助我們克服練習過程中的枯燥和煩悶,對于變成習慣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如何驗證呢,這里推薦四個方式:
- 更好的薪酬回報。這是最客觀的判斷方法,如果你已經堅持刻意練習很久,獲得了不錯的薪酬回報, 那一定要給自己一點短期獎勵~不過不要把高薪等同于能力提升,市場供需是影響你薪酬更關鍵的因素。
- 來自用戶的稱贊。這是對我而言最見效的方法,作為產品經理,自己的產品對用戶的生活/工作有了些許正面的影響想必是很多PM從事這個行業最初的愿望吧。如果你收到了他們的反饋和感謝,記住那個瞬間!
- 承擔更復雜的項目。這是最高頻和直接的方法。項目的復雜度不在于功能的復雜,而是涉及利益群體的多少,越多利益群體,越難平衡,做出讓多方滿意的決策越困難,需要多種方式組合。
- 來自你身邊摯友的反饋。尋找一位這樣的人,要確保這個人可以真誠的給你反饋,無論好與不好,把他當作一面鏡子,完全的信任他,在他的問題引導下幫助你看清自己內心的需要,看到你的變化
推薦搜索和閱讀
《俞軍產品方法論》、稻盛和夫《干法》、《定位》、《力量從哪里來:面對每一個不敢》
四、寫在最后
至此,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過去10年關于產品設計、職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經驗。
產品經理的工作本身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再多的經驗,也抵不過對自我探索的意義。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話,來自《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成功,是一件關乎內心的事。梳理自身,讓你的世界變得更加清晰。當你的生活有了目標,當你知道你的優先事務時,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意義,你就有可能擁有成功幸福的生活。成功始于你的內心。你需要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樣下一步就變得簡單了。你就是多米諾骨牌陣里的第一張牌。”
改變世界的是你的行為而不是你的觀點。
期待聽到你的成長故事。
作者:Hej0330;公眾號:何出此鹽
本文由@Hej0330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