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開掛“的心理學小技巧,讓工作更簡單

0 評論 1775 瀏覽 2 收藏 10 分鐘

在職場中,溝通技巧往往比專業技能更能影響工作成效。本文將介紹兩個實用的心理學技巧——“拆屋效應”和“強迫選擇”,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如何通過這些技巧在工作中更高效地解決問題、推動項目進展。

工作過一段時間的小伙伴不難發現,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與人打交道。

看到這個觀點,你可能會持懷疑態度。

你會覺得只要跑市場、做管理的,才需要和人打交道,例如:對齊項目目標、每天同步項目進展。

其他崗位也同樣需要打交道,只是被我們習慣性忽略了,我舉幾個例子:

  • 程序員寫代碼,前端與后端需要商議對接方式,接口參數;
  • 多個程序員之間,代碼要更新到同一個倉庫,需要考慮相互影響,做代碼合并時,也需要討論;
  • 程序員也需要與項目經理溝通,確保進度正常、做出來的效果與預期一致;

諸如此類的事情,都需要打交道。

既然打交道、溝通不可避免,那掌握一些溝通技巧、溝通心理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會有比較不錯的幫助。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幾個技巧與案例,讓你能通過有效溝通解決問題。

一、拆屋效應

簡單介紹一下什么叫作”拆屋效應”。

這個詞匯出自魯迅的《無聲的中國》一文,他說:

“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和折中,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需要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這種先提出一個很大的、難以被接受的要求,接著再提出一個相對較小、更容易被接受的要求,最終使較小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滿足的現象,就被稱作”拆屋效應”。

那應用場景在哪里?

生活上很多地方都有應用,像以前去商場買衣服時,大家很喜歡討價還價,最終一人退一步達成一致,這個過程就用了”拆屋效應”。

人際交往里,張三想跟李四借一千元,這時張三提出要借一萬元,李四可能會面露難色,借不出來,接著張三再提出借一千元,李四很大概率會幫忙,這也是”拆屋效應”。

那在工作中,有哪些場景可以應用,并且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呢?

這里我提幾個過往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場景。

項目進度不達預期,項目經理要申請項目延期變更。

當延期已經成為事實,這個時候要爭取適合的延期時間。

怎么爭???那就可以用到”拆屋效應”。

比如說,心里測算的時間需要增加 20%,大概多兩周工作量,那上報申請時可以先提 30-40%,需要四周時間。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讓增加的時間維持在 20%就達成目的。

怎么討價還價呢?作為項目經理,在前期可能也要準備好一些內容應對領導可能的追問。

像申請延期時,可提前拆解任務清單:”原計劃開發 10 個功能,但測試過程發現有兼容性問題,需要額外4周優化。若壓縮到 2 周,砍掉 3 個次要功能,您看如何取舍?”

上述是一種場景,那還有什么場景可以應用呢?

當方案 A想要推廣,但你預測會有很大阻力時,也可以使用。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再準備多一個方案 B,但方案 B比方案 A,要差很多。

當大家聽到兩個方案后,會更傾向于于方案 A,這個時候落地阻力就會小很多。

這么說有一些抽象,舉一個具體例子:

A 部門想要從 B 部門借點人力過來支撐項目,這個事情上面的領導是認可的,但與 B 部門交涉肯定會有阻力。

這時,A 部門只要先提出,把這幾個編制劃過來負責業務,交涉過后,最后再提出只借調人力,那阻力肯定會小很多。

用好”拆屋效應”,很多事情的推進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那為什么”拆屋效應”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先提出大要求,再提出小要求的方式能夠更容易被接受,是因為人們在心理上會傾向于通過妥協來避免更大的損失或沖突。

“拆屋效應”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門面效應”,斯坦福大學研究顯示,先提大要求再讓步,成功率可提升 30%。

當然,提出的大要求不能”太過火”,這樣對方就會拒絕與你談判。

什么意思呢?

例如,你要借錢,心里預期是借一千,結果張口借十萬,對方可能直接拒絕回復了。

又或者,項目延期,心里預期是一周,結果你說了一個月,領導就要開始問你,這一個月具體要做什么事情,是哪些事情需要延誤那么久。

如果回答不上來,或者拆解完后實際并不是這樣的,還會被扣上項目管理、進度測算等不準確的帽子。

所以,切記不能過火,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強迫選擇

“強迫選擇”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理解,就是給出 A、B、C 等若干選項,讓對方做選擇。

提供選擇題而非普通問句,會極大提升事情的成功率以及執行效率。

例如:

  • 普通問句,我們什么時候出去玩?那可能得不到明確答案。
  • 選擇問句,我們是今天出去玩?還是明天出去玩?如果這件事對方并不是非??咕?,那么很大概率會在今天和明天里做出選擇。

強迫選擇會把對方思維限定在選擇內,從而很快就會給出答案。

這就是強迫選擇的魅力所在。

那工作上怎么應用呢?簡單列幾個場景:

作為助理,要策劃晚上吃飯地點時,可以給出 A 方案和 B 方案,讓主管做確認,在 A 與 B 里做選擇。

一般情況下,主管可能會有些疑問或者是其他訴求,但基本都是在 A 與 B 里做選擇,然后做優化。

預約上級時間,可以這樣問,我們是明天再對齊一次?還是后天再對齊一次?得到比較準確的時間概率會遠高于”接下來我們找個時間再對齊一次,您什么時候方便?”。

強迫選擇,除了在工作,很多場合下也會被用到。

強迫選擇,既能幫助快速得到答案,也能拿來做”壞事”,頻繁且惡意的使用,會破壞與他人的信任關系。

像辯論、采訪時,很多主持人會在這些地方挖坑,給出的所有選項都是”錯誤答案”,不論怎么選,都會留下話柄。

比如說,采訪特朗普是支持烏克蘭,還是支持俄羅斯,不論選擇哪個都是錯誤。

特朗普的回答也很聰明,他的回答是:”我希望盡快結束戰爭,減少人員傷亡,讓士兵們可以回家。”

往往遇到強迫選擇時,如果是陷阱,那請記住,跳出選擇去思考。

三、寫在最后

使用一些心理學上的小技巧,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更輕松更好地達成目標。

當然,也請注意,每個方法的使用切忌過火,否則會適得其反。

像太過火的要求,導致對方拒絕談判,或者是談判失?。?/p>

又或者強迫選擇時,給出的選擇都是很差的,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在”下套”。

都會得不到好的結果。

溝通不是天賦,而是可訓練的技能。從今天起,用”拆屋”破局,用”選擇”提速,一起做職場中的高效溝通者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鵬鵬的工作日記】,微信公眾號:【鵬鵬的工作日記】,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