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做著做著就失焦了?
在職場中,許多團隊和個人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逐漸失去焦點,導致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本文將探討工作中失焦的常見原因,包括定位不清晰和目標設定問題,并提供實用的聚焦技巧,幫助團隊和個人保持目標一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失焦而導致的低效工作。
你的團隊是否正在用80%精力做20%無價值需求?
為什么會議討論一兩個小時,核心事情只有 20 分鐘?
明明定好了Q2目標,卻總是被臨時需求大亂?
聚焦,是這幾年除了”降本增效”、”價值”外提到最多的詞匯了。
但是嘴巴上說著要聚焦,做著做著卻變形了,做著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產品經理看著需求,經常會出現一個詭異狀況,即:這個需求想做一下,那個需求也想做一下,但是這幾個需求和主線好像又沒什么關系。
這是怎么回事呢?
為什么工作開展過程中,會出現知行不一的情況?
出現了失焦的狀況,那要怎么應對呢?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對聚焦與失焦的一些看法與建議,如果目前的你身處這種狀況中,那不妨跟著我往下吧。
一、為什么會失焦?
失焦最核心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定位不清晰,第二個是目標存在問題。
產品/角色定位不夠清晰,怎么理解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是一家生產汽車的公司,還是一家做發動機的公司?
如果定位是一家生產發動機的公司,那么,汽車內飾、電池、雨刷、智能停泊等需求,就不再是你所需要考慮的。
有了定位,你就能知道做與不做的基本原則,自然就會減少失焦的狀況發生。
汽車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行業,在上述例子里確實能很容易區分。
但是,我們所處的業務里,有些是新興領域的業務,沒有非常明確的邊界,如果負責人沒辦法把定位給明確了,就很容易出現失焦問題。
定位不是選擇做什么,而是選擇不做什么。
針對目標存在問題,大致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目標制定就已經非常”貪心”了。
前幾年,我在公司里,看到一些部門的目標制定”十分夸張”。
怎么個夸張法呢?
通常我們使用OKR做目標管理,而這個部門目標的數量特別多,有七八個目標,數量比整個事業部的還要多。
而每個O下面有關鍵結果KR,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六十個關鍵結果。
這樣還怎么聚焦呢?
第二種情況,目標定義不夠清晰,存在歧義。
還是舉個例子,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學習足夠簡單。
那什么是簡單?簡單的反義詞有:”困難”、”復雜”。
那目標是要解決困難的問題?還是解決復雜的問題?
學習困難,那可能是知識點太難了,解題目沒有思路;那要做的是,把知識點講透徹,把題目怎么解的過程充分展示,并且給出新的練習題幫助學生舉一反三;
學習復雜,那可能是查閱資料的鏈路太長了,A 網站說使用A 解法,B 網站說使用B 解法,過程也不清晰,經常要多個網站來回查閱;那要做的是,提供一個權威網站,并且把多種解法都給出來,減少學生查閱資料的鏈路。
顯然這兩者是有不同的做法。
上述兩個原因,定位不清晰與目標存在問題,是我們在工作中失焦的主要原因。
如果你不確定有沒有這種狀況,不妨可以用下面這個「團隊失焦自測表」,檢查一下:
* 每周會議超過 50%的時間在討論非核心需求;
* 近三個月內新增功能,用戶使用率低于 x%;
* CEO 是否能說清楚產品定位;
* 產品定位,團隊認知差異>=3個版本;
二、失焦帶來哪些問題?
有些同學覺得做偏了就偏了,反正結果影響也不大,況且有些功能做了,還是有客戶需要的,不算特別偏。
大家普通很容易認為,只要一個項目產生的價值超過其直接成本,它就是正收益的。但現實狀況并不是這樣,任何項目都需要一個主管,我們要么提拔了一個工程師,要么從另一個項目挑選一個人,讓其負責該項目。
這兩種情況都分散了人才,并且創造出了更多的管理層。如果項目繼續發展,整個團隊也許分散到多個樓層或者辦公室,這讓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同時我們還需要為項目配備更多的電腦和其他資源,這些更多的工程師還會導致雇傭更多的人員。隨著團隊越來越大,效率不斷降低,反應變遲鈍了。
這些失焦所產生的低優先級項目對公司重要性不大,卻帶來復雜的間接成本,我們很容易低估和忽視了它們。
影響顯而易見,簡單總結成幾點:
第一點,人員很多,但做著很多不重要、低優先級的事情,隨著人多,帶來了很多間接成本(像硬件資源、溝通成本、精力分散)。
第二點,因為失焦,導致在重要事情上的投入不足,所以很難把關鍵價值做透、做好。
三、怎么做好聚焦?
其實做好聚焦并不難,只需掌握幾個技巧就能取得不錯效果。
技巧一,找清楚產品定位、產品目標。
定位和目標就是為了圈定大體范圍,讓你能比較簡單地區分哪些是目標,哪些不是目標。
如果你是產品負責人,那你要做的是,定義清楚并和團隊同步,并確保團隊能理解清楚。
如果你是基層,在不清晰的情況下,那就盡早與上級做好明確,減少因認知差異帶來的失焦問題。
技巧二,圍繞著”下限”與”上限”開展。
汽車的下限是什么?
最基本的發動機、雨刷、后視鏡、座椅、輪胎、內飾都需要吧?
一輛汽車的下限,是要能讓有駕駛能力的用戶,完成汽車駕駛,這是汽車的用戶旅程。
如果這個做不到,那就沒達到汽車的下限。
那么,我們做的產品,它的下限是什么?要完成用戶怎么樣的旅程呢?這個旅程是不是能做到價值閉環?
定義下限的核心目的,是讓大家能知道哪些是基本盤,而基本盤只要做到及格即可,所以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
那汽車的上限又是什么?
我的個人理解是,各家廠商可以做出差異,做出競爭力的地方,并且對用戶旅程有起到增量價值的作用。
像有的汽車,主打自動駕駛、極簡設計;
有的汽車,主打舒適內飾,讓長期駕駛更加舒服;
有的汽車,主打低油耗、低電耗,讓駕駛更具性價比;
有的汽車,主打極致性能,讓速度達到極致。
這些都是他們的差異化和聚焦的地方。
再回到我們自己的業務上,我們產品的上限又是什么呢?要在哪里做到極致呢?這就是需要考量的地方。
技巧三,”上限”也需要持續拆解和聚焦。
什么意思呢?
還是以汽車舉例,比如要在新能源上做到領先,要聚焦新能源方向,做重點投入。
但是,新能源還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在汽車上有很多可以應用的地方。
比如,可以主打電池容量,在同樣電池大小,容量更大;
還可以,主打電池能源消耗,讓電池性價比達到極致;
也還可以,主打快速充電,電池容量雖小,但充電十分鐘,能再跑兩小時;
還可以怎么樣呢?主打新電池理念,電池可輕易插拔,到加油站不是充電,而是換電池;
上述這些,都是新能源方向的投入,隨便羅列就可以有很多方向。
那我們要投資哪個方向呢?
一般我們在工作開始時,只定了大方向,但是缺少了細分方向的明確,這很正常,因為一開始也并不明確。
但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拆解,就會得到需求,而這時如果定不下幾個關鍵細分場景和技術,就容易出現”大方向聚焦,小方向失焦”的問題。
所以,上限定義后,還需要不斷地拆解、拆解、拆解,直到找到一個明確的業務場景或者技術點去做深度聚焦。
技巧四,使用「三不原則」,減少失焦問題。
即不做非閉環、不做非核心、不做非差異的需求,強制約束團隊做重要的事情。
技巧五,在核心能力構建上,保持好投入,做好資源隔離。
不難理解,技術突破是需要長時間、堅定不移地投入的。
所以,在核心能力的構建上,一定要保持好資源,要有耐心。
不能因為業務需要,而隨意騰挪核心能力的資源投入。
四、寫在最后
有時候砍需求的能力大于做需求的能力,預期做一件和大家一樣的事情,不如把精力放在一個可以讓市場尖叫的價值上。
希望我們能掌握聚焦的技巧,把力氣花在刀刃上,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差異化需求。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鵬鵬的工作日記】,微信公眾號:【鵬鵬的工作日記】,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