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你所在的公司靠譜嗎?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產品管理這條路上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那么就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次職業選擇。
看清浮躁背后的困境
眼下不斷創新并普及的互聯技術正在加速打破靠信息不對稱為生的傳統的商業模式。互聯經濟的崛起正在讓越來越企業意識到與目標市場保持一種緊密而持續的連接是多么的重要,同時也極大促使了就業市場對于這樣一大批能夠站在用戶角度來構建與看護連接的人才的需求。
這樣的一批人才被稱之為“產品經理”,他們借助互聯技術構建的“連接”可以是我們眼中的一個APP、一個一段代碼、一個APP被稱之為“產品”。企業對于產品人才的渴望讓社會對于這個職業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認知高度,連同上漲的還有對應的薪水、培訓機構……還有由此產生的浮躁之氣。
眼下,幾乎所有優秀的公司和創業者都面臨著在眾多濫竽充數者市場中一將難求的困境。
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樣的困境來自于兩個方面:
- 迫于市場壓力,不得不邁進產品競爭領域的“新手”企業產生的極不成熟的產品人才識別能力。
- 原本對產品專業不甚了解,自身不具備成熟產品人才渠道,但又想趁機從中大撈一筆的的獵頭中介的市場包裝與推波助瀾。
最近,我常常驚訝于身邊之前從來沒有任何產品工作經驗的朋友,突然轉行并且成為某某公司產品負責人的事情。然后聚在一起的時候,曾經快樂的聚會變成他們對于工作和公司的抱怨和吐槽大會,往往這時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他們向我求助去尋找下一家產品工作。
坦率講,這是最近經常讓我感到很困惑的事情。因為能夠為他們提供“舒服、穩當”這四個字的公司永遠不會出現,甚至我認為也不會出現在任何真正期望建立產品競爭力的企業名單中。
更糟糕的是,如果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會因此進入到另一份對自身成長毫無價值的工作當中。他們眼中的產品之路將會變成自身價值的貶值之路。
被拋在腦后的職業風險
那些簡歷上過往的項目經歷并沒有對他們的專業成長帶來任何價值,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反而帶來極大的減分。這就是上文提到的發生在身邊一些朋友身上的事情。對此,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惋惜。
這些令人惋惜的經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作為公司的產品負責人,居然從來沒有開展過常規的用戶溝通工作。推動他們工作的從來都不是來自市場和用戶的聲音,而是老板或者某位業務領導的指示。對了,還有一點,他們絕大多數都能寫出一份漂亮的文檔,甚至上過相關的產品培訓課程。
作為工作多年的產品經理,竟然對于如何有效地建立用戶溝通機制兩眼一抹黑,誰還能相信來自你的判斷?現在的產品經理培訓學校越來越多,但上過課的你請反思一下,你的團隊真的只是需要一個漂亮的原型么?
熟悉產品工作的朋友都知道,那些工作文檔只是用來提升溝通與推動效率的工具,都是中間產物,這些東西并不會像設計師的稿件與工程師的代碼那樣能夠持續地以最終產物交到用戶手中。既然是中間產物,那么時間越短越、成本越低,不斷被更有效率的方式取代,對于企業而言才是最有效的貢獻。
而大多數人在這一點產生了相反的誤解——用大量漂亮的書面工作來作為自己的工作成績。
產品人的成長本質上是著一段實踐性極強的經歷。在這份經歷中最基礎的是通過不斷親自與用戶接觸和交流,從而沉淀出敏銳的洞察力與判斷力。誠然,有些優秀的產品經理天生具備洞察力的天賦,但他們在以負責的態度面對團隊和市場時,依然會進行大量的必要的用戶反饋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與團隊交換意見,從而形成產品決策中必要的基礎資料。
所以,一個產品人在團隊內推動的效率越高,職位也會越高,因為他可以同時有效地推動多條重要項目。這不僅是與團隊磨合的結果,更是不斷自我總結與積累的成功落地。
談到這里大家就知道了,產品人的價值在于“身經百戰”之后的積累與沉淀。對于一個產品老手來講,能夠輕松地投入到不同的項目中,把大家認為復雜的事情變簡單,這就是老手的價值。
“身經百戰”須要時間,積累與沉淀更需要時間。產品這份工作最大的風險就是在忙忙碌碌中讓時間白白溜掉,而你卻沒有留下任何沉淀,那么貶值在所難免。
選公司而不是選薪水
時間過了就是過了,我們擋不住,但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停止抱怨,開始沉淀總結?;蛘吒纱鄵Q一個老板。但前提是你自己很清楚:
- 這不是在回避原先的問題,而是在積極地進行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
- 你是在選擇公司而不是選擇薪水。
那么,如何選擇靠譜的公司呢?
產品人與公司共同成長這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一個優秀的產品人才應該能夠從離開的公司中首先看到一個更清晰的自己,而過往的團隊就是你難得遇到的一面鏡子——別人的問題往往是我們身上自己問題的反照。
我所看到的,包括我自己以及身邊朋友、候選人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公司業務本身的理解偏差。曾經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聽人家介紹幾句的業務,就覺得自己很明白還能給出更多“好想法”。那么日后相伴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老板不這么這么做?”。只是知道眼下怎么做更好,但不對業務本身深層次的動機做了解,從你認為自己“對”的那一天起你就真的錯了。
尋找靠譜公司其實也在尋找一個靠譜的自己。你要從業務為什么要做的動因中去了解去判斷,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起點的時候就是對的。如果你犯懶不愿去了解這一點,直接奔著公司或獵頭給你大餅去,那么就請接受大餅吃完后存在斷糧期這個事實。
了解的方法有很多,都不難,只需要主動和勤快。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方式:
- 網上搜索:這個少不了,通常我會集中一段時間去尋找企業相關信息,尤其是業務開端甚至更靠前的信息,這些比業務成長起來后的熱文會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獲。我會比較看重最初原始積累的形成過程,并且會產生一些待驗證的假設。
- 與企業的用戶(客戶)交談:不管是身邊還是借朋友之力,都是會讓你獲得更客觀的信息。尤其是對于產品和服務的評價。當然把自己變成用戶也是種方式,但我更愿意在前提進行更客觀的觀察。
- 直接與企業負責人對話: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前提是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你要驗證的信息是否明確?不管你的面試官是否是企業負責人,記住一點,你應該用最直接最明確的方式來提問和交流。除了效率之外,這樣有另外兩個好處:一個是容易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另一個就是容易看出對方是喜歡“效率”還是更喜歡“面子”。
如果對方更喜歡你這樣有效率的溝通,那么你就可以往產品具體工作上多進行提問。給你一個參照清單:
- 咱們產品的初始用戶是誰?他們還在么?
- 我們現在如何與他們保持聯系?
- 我們有對手么?
- 目前產品的增長情況如何?未來半年預計會有怎樣的增長?
- 我們現在遇到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 眼下有哪些具體的目標?
- 我的工作能夠為目標(這里記住,是目標,不是團隊)做哪些貢獻?
- 團隊的人員構成是什么樣的?
- 我的第一份任務是什么?將與誰配合?
- 對我個人還有什么期待?
這十個問題通常能夠將“業務基礎、團隊挑戰、個人期待”聊出來。更重要的,你還能從中體會出公司是否對于用戶有足夠重視,是否是真正的目標導向文化。對于產品人來講,這兩點是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為每一個產品人身上都有兩個與其它崗位不同的特質:
- 心中有用戶(不是老板)
- 自我驅動力(不會等著被分配工作)
作為產品候選人,在面試時對于目標企業無法提出任何有價值的問題,是一件很減分的事情。
最后
優秀的人才總會比別人更清晰地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優秀的產品人才更是如此。如果你真的希望在產品管理這條路上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那么就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次職業選擇。為了以后你的薪水能夠保值,請先把薪水放一旁,優先考慮:
- 產品在公司的位置有多重要?
- 除了薪水外自己還能收獲的是什么?
畢竟產品崗位不同于其它專業崗位,你的所有工作成果最終都只能通過團隊來檢驗。在如何驅動團隊這方面,你是否能夠從用戶角度出發去獲取并驗證過一些事情,而非抱著個人見解侃侃而談?
希望大家都能在下一次參加面試的時候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
作者:王玨,微信公眾號:覺味互聯
本文由 @王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脫離用戶是一件可怕但有很難避免的事把,
項目一旦開始甲方的需求就會源源不斷,當解決的差不多了,也就開始催促出方案并進行設計開發。那么留給乙方(用戶)的那部分思考很難接入吧
你本身不就在抱怨嗎?
我已經沒有可以抱怨的對象了 ??
好吧,我也準備入行 帶帶我咯 前輩 扣扣加個咯 907013628
個人體會,產品人最大的坑是需求都是老板或業務指示,而非自己的用戶,這種坑在創業和成長期的公司尤甚
很多錯別字
作為ERP的產品實習生,老板就是我的用戶。。。
寫的真好
我現在的情況就是在一家老板和上司都不懂產品,老板的方向每天都在變,上司心中只有老板,想換公司,但是又怕呆太短怕大公司嫌棄,真是糾結。
我也遇到同樣問題,兄臺你是怎么解決的,交流一下
寫得很好,第一次打賞,雖然不多,但很同意作者的說法,本人剛入產品經理不到兩個月,老板不懂技術,技術人員也少,產品預期延遲了,感覺壓力好大。ps:不懂技術的老板您怎么看
作為一個在職場的人,產品延期先往自己身上背鍋,說在排期的時候沒有仔細考慮,然后慢慢的分鍋,后端不給力,前端太慢,UI設計不到位,當然每分有一個鍋,都必須把自己帶進去,這樣老板才不會把你往死里懟。至于不懂技術的老板讓技術去懟他,沒啥其他辦法,正所謂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文不對題
寫的好棒,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