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么多好內容,依然做不好吸收知識這件事

1 評論 5162 瀏覽 32 收藏 15 分鐘

聽過許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催^那么多干貨,依然做不好產品,原因何在?

想和明星成為朋友怎么做?

  1. 在行業內達到一定高度
  2. 建立和他的交集
  3. 融入他的圈子。

前面的方法錯在哪里呢?

僅憑喜好,不以目的為導向。

也許你每天看很多行業文章,對BAT、小米滴滴之類的公司八卦娓娓道來,人工智能、VR、消費升級、新零售,這些新名詞張口就來,甚至也??磿?,刷下各大書籍熱門榜單,但知道這些好像并沒有什么用,在工作中依然平庸,經常在討論和執行之中被懟的啞口無言。

這也是同樣的問題!

網絡信息多如牛毛(類似明星八卦),要時刻知道了解這些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假設是和明星交朋友),并不是什么憑喜好、憑熱門選擇看什么讀什么,而是要建立自己知識體系內(對體系內)的深度思考。你看再多的行業新聞,依然做不好活動策劃,看再多的VR未來預測,也不能把需求思考的完善。

所有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篩選!”。明確現階段的目的,以目的為導向學習知識,讓信息獲取更高效。

這是第一步,然后呢?

你發現隔壁部門的老大,跟你看完同一篇文章,他馬上就能在新產品中運用起來,甚至能清晰的跟同事分享自己的延伸思考,而你,只記得文章中有個暴漫表情有點吊。

很明顯,你們吸收知識的方式不同,那差別在哪里呢?怎么更深入的吸收知識呢?

下面進入本文闡述的重點:

升級知識的認知階段,讓知識落地

我記得讀書的時候看《倚天屠龍記》,有個情節我很不解,張三豐將自己新創的太極劍法讓張無忌現學現賣,去斗趙敏手下的“八臂神劍”東方白,張三豐將太極劍法一遍又一遍的演示給張無忌,然后問他忘記了沒,張無忌先說忘了一半,后面說全忘了。接著張無忌就以這一套已經忘記招數的劍法,用一柄木劍去斗東方白,最終取得了勝利。

你回想下你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打字的時候,最先要做的是不是背鍵盤上字母的位置,這樣在打字的時候,知道該伸那個手指,點擊那個鍵位,現在呢,你還能記得這些字母的位置嗎,可能全忘了?可是你已經完全用熟悉了鍵盤,無需思考。這跟我們吸納知識的階段很相似。

我們對知識的吸納有三個階段。

  1. 知曉,但沒意識到怎么用。
  2. 刻意記憶或提醒知識點,但需要思考怎么落地。
  3. 無需思考,自然反射的知道怎么用。

先說第一條,我知曉他,但沒意識到怎么用。

舉個例子:

很多產品經理都知道,應該將自己的產品變得有趣。但是很遺憾的是,當很多產品真正在做產品落地的時候,完全沒有花心思去考慮這一點。

再比如,我們都知道工作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時候,需要分好優先級,緊急重要的事情優先處理。但是我們真正在工作中,很多人直接一腦門就做事了,什么順手做什么,完全沒有意識到事情多了要先排個優先級,以至于到時見追結果的時候,只能狡辯說事情太多。

那么這個時候,你需要將你知識升級到第二步。

怎么升級?

通過便簽、筆記、或強制自己的習慣,將自己知曉的知識運用的工作中??桃庥洃浧鹉愕闹R,刻意將你的知識和你工作內容結合起來。哦!…我需要將產品變得有趣,可以將產品彈框里的“我知道了”按鈕改成“朕知道了”,app沒網絡,提示可以改成“歐喲,網絡狗帶了”。

關于優先級的問題,我可以設置一個桌面提醒,每天早上九點半提醒自己,梳理下今天的工作。

通過刻意記憶的將已知曉的知識運用在工作內容中,可以算是了解了知識,但并不能算已經完全吸收,因為需要刻意記憶,你并沒有意識到這個知識點是否一定能運用到自己現有工作中,這很不穩定。

完全吸收是怎么樣的呢?

第三步,建立自然反射。怎么建立自然反射,反復的將已有的知識與你的工作內容產生關聯,反復的運用。就像跑步,你可能剛開始跑很痛苦,但當你堅持下來了,其實就已經習慣了。

反復練習,將知識深入大腦的記憶深處,你看到產品就能本能反應,這里的提醒文字可以寫“小伙子,點這里,你會得到莫大的享受”,原來廣告圖可以用夸張的漫畫(如下圖),你看了別人的產品,覺得里面有些內容寫的幽默,你會自然的記錄下來,運用到你的產品中,自然反射,就像你使用鍵盤一樣,你對有趣的產品有著自然的反應。

同理,你工作很繁雜,你進入辦公室屁股剛坐下,自然反應第一件事就是在腦子梳理你的即將開始的工作,那件事要放在第一位。

很多人對知識的認知只是停留在第一階段:我知道他。但是這樣并沒有什么卵用,因為沒有落地,你只是知道概念,知識并不能為你所用。所以,將知識的階段升級吧!

整體性的看待知識,分解,各個擊破

網上有個段子:高中的時候我們很牛逼,現在只會玩手機。

很久很久以前,我能做三角函數,解多元高次方程,能背文言文,知道either or 和neither nor的區別,知道辛亥革命的意義,會畫大氣環流圖…..知道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

現在,除了玩手機,我就是個文盲。

在面對那么多復雜的知識,我們高中是怎么學習知識的呢?

比如我們學完一個數學公式,老師講完后,我們通過小章節的習題鞏固新的知識。章節題目做完后,通過模擬考彌補知識運用的盲區,也就是將這個公式的各種用法用透。

一本數學書是數學所有可能考點的集合,我們通過一個個考點,建立起數學考試的知識體系。

所以當你需要提升自己,比如去學習產品策劃,你需要怎么做?分解知識點,各個擊破。

首先梳理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分類細化產品中的知識點,我將產品的需要的知識以我自己的理解結合《戶體驗要素》的分類大致如下:

  • 戰略:產品核心解決的問題,產品目標。
  • 商業模式:產品的短中長期盈利模式。
  • 產品功能:功能規劃,需要什么功能。
  • 產品結構:交互設計、信息架構。
  • 運營層:傳播、收入、留存、活躍、拉新
  • 市場層:銷售、推廣。
  • 品牌層:視覺設計以及品牌。

這里每一塊都很大,梳理核心,產品經理都是從產品助理開始的,產品助理最首先關注什么內容?產品功能層和產品結構,所以首先重點是關注一般產品的功能做法,去關注具體功能落地執行的書籍,將產品功能再做細分,比如常見的評價體模塊設計、活動(優惠)模塊設計、廣告系統設計、會員系統設計、成長體系設計,分門別類的做了解,逐個吃透。

功能規劃了解的差不多,然后是交互、信息架構層面,信息呈現邏輯、頁面跳轉方式、常見提示用法、流程優化方式、用戶習慣操作等等。

在一個大的學習目標下,將知識分解分解再分解,然后逐一吃透。

我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往往是這本書上看到幾個觀點,那篇文章看到幾個觀點,再加上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因此知識往往無體系,很零散。你需要改變這種低效率的知識獲取方式,整體性的看待知識,分解小目標,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小目標相關知識,看書也好、文章也好、看視頻也好,去一一解決問題。

這種分類方式還可以延伸使用,比如你做常規的“邀請獎勵”活動這個小類別,此類活動策劃文檔單獨成文,隨著一次次的規劃和問題收集,將需求文檔逐漸完善,每次都在進步和積累,這樣問題會越來越少,直到邀請獎勵這類活動的所有意外情況皆完全規避。

簡單的方案做到極致,也是牛人。

比如我很佩服的一位產品經理,他策劃一個投票活動,光需求文檔就有56頁,也是多年經驗完善和積累起來的。

建立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經歷、習慣和知識脈絡,建立不同類的知識之間的關聯,會讓你的認知升華。我最近看了一些行為經濟學相關的內容,看到一個詞“適應性偏見”,意思是:人們對好的、壞的環境,最終都能適應的強大的行為心理。比如,你漲工資的喜悅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對他人的好,時間長了是會成自然;婚姻久了多少會少了很多激情。

然后我發現這個概念可以運用的到用戶使用產品習慣上,一個產品再好,我們也有用膩想嘗試新產品的時候,微信功能設計做得很好,用久了也會無感;頻繁發送優惠券,用戶會覺得厭煩。

結合打破適應性偏見和自己對產品用戶留存的理解,寫就了《單身狗不懂的事:降低用戶流失就這么簡單》??偨Y了降低流失率四策略:制造驚喜、營造優越感、可期望的幸福、持續的產品進步。

我之前是做設計,非美術出身,手繪并不太好,但是工作中不可避免有企業卡通形象的設計。不會畫怎么辦呢?分解臨摹,從這個卡通形象臨摹手勢,另外一個形象上臨摹腳的輪廓,看高手五官、動作怎么設計,多中形象合成,然后做一定的調整,設計成新的卡通形象。后來在轉崗產品崗的時候,也是用這個方法,分解產品功能點設計,分解業務流程,不同產品大的方向上不共通,但也有很多共性。

之前看錘子的產品總監朱蕭木的一個分享,朱蕭木原來是做建筑的,到了錘子科技轉的產品經理,早期產品設計也是老羅嫌棄,后來延習做建筑的習慣,大量的看別人怎么做,綜合對比,再形成自己的知識。

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聯系新知識,一方面能幫你從熟悉的領域快速入手,另一方面甚至能幫你產生獨有的思維火花,對新的知識有獨到的見解。

最后

以目的導向吸納信息,建立良好的只是篩選機制,用有限的精力得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識。

然后:

  • 升級知識的認知階段,讓知識落地
  • 整體性的看待知識,分解,然后各個擊破
  • 建立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

完!

#專欄作家#

果子,微信公眾號:油炸果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從習慣、行為和心理方向分析產品運營,喜好思考方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講的很有意思,道理看過很多,卻總也做不到,精力是有限的,應該以應用為導向,將精力投入到相關狹小的領域,才有可能成為專家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