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但不會,“細節”表示不背鍋
懂了,是因為內容生產者善于表達;不會,是因為自己并沒有去消化學習;懂了,但不會,是因為自身的懶惰,而非細節的缺失。
懂了但不會,“細節”表示不背鍋。
這句話很有內涵,不是嗎?
不管是在工作當中的上下級關系,還是我們參加的許多付費的課程,又或者是看的那么多的書籍和文章,我們都會遇到這么一個尷尬的問題。
太尷尬了,以至于我們自己都不敢承認,“我懂,但就是不會?!?/strong>
懂了,但就是不會
這里給大家準備了幾個場景,也對應了一些知識案例,一起來“套路”一下。
- 我買了邏輯思維的課程,懂了許多思維技巧,但在工作中,這些“強大的思維” 似乎和我沒有任何關系。
- 領導組織了一次主題分享,講了一些流程上的知識,我懂了流程的重要性,也知道流程是目前限制我的大問題之一,但在分享結束后,好像并沒有出現什么改變,流程還是原來的流程,我也還是原來的我。
- 新入職了一位產品同事,見過他用excel寫的需求文檔,也確實懂了這種文檔的強大之處,然而,嘗試了很多次,始終沒有辦法寫出同樣的文檔,最后還是用原來的方式解決眼前的問題吧。
- 用了很長時間,把<夢的解析>看完了,也知道 “夢”是一種欲望的表達,但好像沒有什么可以應用的地方呀,難道推薦這本書的人,都是心理學家嗎?
我們懂得許多知識,不管是生活的還是工作的,還有為人處世的,形形色色的知識,十分璀璨。但真正能為我們所使用的,少之又少。似乎這樣說太平淡了一點,我覺得這個問題“細思極恐”, 所以準備換句話,來表達相同的含義。
你用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還不如去玩玩游戲,看看小說來的有價值。
你的學習,和打游戲,看小說一樣,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法。甚至,打游戲都比學習強,至少游戲讓人愉悅,而學習讓你有任何收獲嗎? 只是多了一堆懂了,但卻不會的知識而已。是的,辛辛苦苦的學習,竟然和他人玩游戲,看小說一樣,你一定很不服氣,我也是。
但,“細思極恐”多數人渴望學習的原因,是由競爭帶來的對知識的一種焦慮感,我們擔心無法生存,擔心自己沒有價值,也擔心自己被淘汰,于是,花了很多的時間看書,看視頻,用盡一切辦法去獲得知識。
但真正能被自己用上的,幾乎沒有。
從結果上來講,我們用了100小時去學習,和用了100小時玩游戲,看小說等等娛樂行為打發時間。有什么區別嗎?似乎沒有區別,懂的再多,但還是不會,這和不懂,也沒有什么區別了。
“細節”說,這鍋我不背
我總結了一下自己的過往經歷,包括我當leader時,當管理者時,還有兼職“培訓”時的一些經歷,發現了一個很好用的替罪羔羊,“細節”:多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懂了不會是因為課程不夠細,文章欠缺細節內容,甚至會找到相關人去索取“細節”的知識
- 前者的表現形式在于對知識的不削一顧,認為講的都是泛泛而談的大道理,缺少關鍵的實操部分,不值一提。
- 后者的表現形式在于“戳一下,動一下”,認為你要我做什么就說清楚, 你沒講清楚,是你的責任,是你沒有把細節考慮好,沒有把細節講出來,那我自然是不會的。
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細節,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理由,似乎“細節缺失”是導致我們“懂了但不會”的罪魁禍首,毫無破綻,證據確鑿。
“細節”表示,這鍋我不背?。?/h2>
細節表示:
“同樣的內容,有的人懂了也會了,有的人懂了不會,還有的人不懂也不會,這還能是細節的問題嗎?,都是相同的內容?!?/p>
細節又表示:
“所有細節都完善的情況下,就是完整了,但這是不可能的,永遠只可能接近完整,不可能真正的完整?!?/p>
細節還表示:
“即使是理論情況,也只能做到“相對完整”,不可能做到“絕對完整”。
同樣的文章對于A來說可能是完整的,但對于B來說,就可能是不完整的?!?/p>
簡單來講,“細節”沒有辦法解決“懂了但不會”的問題,一點辦法都沒有,并且,寄希望通過完善細節來解決這個問題,幾乎是注定失望的。因為細節不可能被“完整的完善”。
一篇2000字的文章,不斷地進行完善,不斷地進行完善,最后或許會變成十萬字的書籍,再變成百萬字的系列書籍。
但即使如此,也總會產生新的不完善的細節,而且比原來不完善的地方更多。正如同另一個“大道理”:知道的越多,問題也就越多。
“細節”不可能百分百的完善,也就表示造成我們懂了但不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細節的缺失”
我們會認為 “細節缺失” 是導致 “懂了但不會” 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才是導致這一現象的真正因素,也是決定了 “相同內容不同結果” 的核心因素:懶惰一旦將責任歸結于 節時,這件事情就和我們自身沒有關系了,就會理所應當的將一系列的行為付出轉移給內容的生產者,自己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了。
就像我的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不好,應該老師去反思,去付出更多,去完善細節,而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才什么都不用做。你瞧,多么的“懶惰”。
懂了,只是因為“被懂了”
需要我們反思的一個觀點, 我們所謂的“懂了”,詞性上來講是“被動詞”,我們是“被懂了”而不是主動的“懂了”。一節關于思維的課程,讓我們懂得了思維的奇特作用,是因為表達者善于表達,他精心設計的表達內容,讓我們懂得了這樣一些知識.
嗯,我們是“被懂得”了 一些知識:
- 懂得,其實并不是在于我們學習的多么投入,甚至談不上學習的收獲,他只是表達者的收獲,
- 懂了,表示表達者的表達產生了效果了,和我們自身似乎沒有太大的關系。
如同一篇文章,若是不能讓閱讀者“懂得”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我們會自然而然認為是作者的問題,是作者的思維混亂,不善表達,導致閱讀者無法理解。
相對應的,若是一篇文章,讓人輕輕松松獲得了某些知識,也同樣是作者的一些能力,而不是我們自身的。
這就是我想告訴大家的第一個觀點:
- 多數情況下,我們是被迫懂得了許多知識
- 多數時刻,是因為表達者善于表達,而不是我們自身如何努力,如何勤奮。
“懂了,卻不會?!?,這便等同于有了一位善于表達的好老師,但自己的成績卻總是無法提高。
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出現在自己身上?;蛟S,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二個觀點:懶惰,作為人性的七宗罪之一, 排名第四,其影響面積,遠遠超過我們認知,切勿輕視他,
比如我們每天用2-3個小時去學習,看上去十分的勤奮,但實際上卻是十分的懶惰,表面的勤奮只是懶惰的一種偽裝而已。這就像我們所做的夢,也會進行自我偽裝,用來掩飾自己真正的欲望。來自佛洛依德《夢的解析》
幾乎所有的不會,都和“懶惰”有關
曾經有段時間,我驚訝于某位團隊成員一直出現相同的錯誤,才意識到了這個現象,盡管作為當事人而言,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是相同的。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懶惰也非常善于偽裝自己,因為他看上去非常的勤奮,每天都會工作到很晚,我也看見午休和晚飯時間他都在看書或者一些學習的視頻,但就結果而言,似乎這些勤奮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收獲。就像我們在文首提到的,這些學習時間,和其他人玩游戲,看小說的時間產生了相同的價值,甚至還不如去玩玩游戲,看看小說,后者使我們愉悅,前者卻使他非常疲憊,以至于他所處理的環節成為了整個團隊的弱點,短板。
觀察了一段時間后,我便有了這個結論,他的勤奮只是懶惰的一種偽裝。
懶惰的一些表現特征
1、思考粗淺,懶得深入
其實只要再深入一點,就能學會一個知識,但他卻會停留在表面,不愿意去深入思考。
比如我會告訴他某個按鈕的位置放在某個特定的位置效果會好些,他所獲得的信息到此就結束了,并不會思考為什么會好一些。這就導致,在做同類型功能時,我每次都需要告訴他,按鈕放置的位置,而他并沒有發現,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是相同的。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是懶惰的一種表現形式,懶得進行獨立思考。
2、所見即所得,懶得變化
有些知識是可以舉一反三的,最典型的就是知識之間的跨域引用,尤其是作為產品經理對心理學,社會學知識的引用。如同 Kano 模型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第一性原理等等許多產品經理應該了解的知識,都不是互聯網原生知識,第一性原理更是一種哲學觀點,來自于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我還記得這樣一個插曲,我在對他做需求文檔培訓時,講到了需求文檔的意義,也講到了具體的做法,和一些前提條件,我對他的期望是能夠重視原型圖和需求文檔這兩個基礎技能,他在這方面很是粗糙,盡管我并沒有對他進行原型圖的培訓。
結果很顯然,需求文檔成了一種形式輸出文檔,原型圖更是沒有任何改變,他并沒有意識到,同樣作為基礎技能而言,原型圖隱藏的價值和背后的意義,并不只是畫圖而已。
這是懶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懶得變化
3、缺少擔當,懶得承擔壓力
這種情況就很直接了,我們在團隊中或多或少會遇見這樣一些特征的成員,一旦出現問題,不管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第一個反應是洗脫自己身上的嫌疑,不管這件事和他有關系還是沒有關系,他都會急于洗脫自己的嫌疑,對這件事情會有比較明顯的排斥感。
我并不排除這和每個人的責任心有關,但同時,他也是懶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懶得承擔壓力。
一旦他接下了某個問題的解決職責以后,表示他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解決這個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這是他們不愿意參與進來的主要原因,從源頭上,拒絕掉任務,也就不會有那么多超出自己期望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完成了。
懶惰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懶得承擔壓力,缺少擔當
最典型的便是,程序的bug問題,開發的需求問題,測試的判斷標準問題,以及視覺效果的好壞問題。
4、雜亂學習,懶得思考
我們會發現懶惰會導致學習內容的混亂,他所負責的項目或許是后臺產品,但看的視頻卻是App的,他所承擔的職責是產品助理的高質量輸出,看的書籍卻是商業模式或者市場營銷。
簡單來概況,只要他能接觸到的知識,他都抱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并且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上的成本,有時不惜花費金錢,讓自己看上去非常的忙碌。
實際上,這同樣是一種懶惰的表現形式,即便是自己需要學習什么,都已經懶得思考了。
懶惰,是導致“不會”的決定性因素
內容生產者會刻意對自己提出表達上的要求,希望自己所表達的內容,能夠被大部分讀者看懂,而內容的消費者,若是只是以“看懂”為目的,恐怕這里面的功勞,也就只剩下內容生產者的貢獻了。
要學會掌握某些知識,也就需要我們克服自己的懶惰本能,這沒有什么太奇怪的,懶惰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能,每個人都需要直面這些本能的挑戰。
1、深入思考,由淺入深
文章或者課程的觀點往往是比較淺顯的,為了讓大部分人都懂,也就局限了內容不能過于深入,此時,就需要作為內容消費者的我們,自行探索,由淺入深,進行深入的思考。
2、舉一反三,跨域應用
目前互聯網的知識是非常靈活的,距離“一個蘿卜一個坑”的死知識階段還很遙遠,因此我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多數是可以應用到不同場合的。
諸如“視覺順序”這樣的知識,可以用在原型圖設計里,也可以用在設計圖調優里,甚至可以應用到我們的簡歷編寫以及其他的文檔編寫里,畢竟都是需要借助于視覺進行閱讀的。
3、主動承擔,勇于負責
主動分擔團隊其他成員遇到的問題,不去刻意的逃避,有擔當,勇于承擔責任,團隊缺少什么,便去補充什么。比如開發需要一份全國省市的一份數據,主動協助開發尋找,又或者需要客串幾天客服,或者需要接待一些客人,在時間精力都允許的情況下,不妨都嘗試一下去解決他。始終需要牢記,團隊成就產品,個人成就團隊。
4、有目的的學習,查漏補缺
在學習之前,先思考自己存在什么樣的知識短板,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怎么樣才能快速提高自己處理該任務的能力,
學習自己現在需要學習的知識,快速的將其用在工作和生活當中,用他來改變現狀,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文末撒花
這篇文章有點長了,目前近5000余字了,而我所表達的這些觀點,還遺漏了許多重要的信息,像是更多的“懶惰”表現形式,及對應的調整方案,但在這里卻是不得不結束了。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觀點,一件小事情,我們要將所有的細節描繪出來,是不可能的,描述的越多,遺漏掉的細節也就越多。
其實,這接近5000字的描述,只想闡述一個觀點:
懂了,是因為內容生產者善于表達;
不會,是因為自己并沒有去消化學習;
懂了,但不會,是因為自身的懶惰,而非細節的缺失。
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狀況時,不如自我反思一下,而不要把責任至于細節之上,因為這是徒勞的。
最后,也只能再和大家多強調一個關于學習的觀點了。
知識,不要貪多。
毫無目的的學習,不經過思考的學習,還不如去玩玩游戲,看看小說,放松一下。
真正的學習,想要徹底掌握所學內容,都離不開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行為實踐。
這已經極為不易了,無須貪杯。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6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如同一篇文章,若是不能讓閱讀者“懂得”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我們會自然而然認為是作者的問題,是作者的思維混亂,不善表達,導致閱讀者無法理解。
相對應的,若是一篇文章,讓人輕輕松松獲得了某些知識,也同樣是作者的一些能力,而不是我們自身的。
說得蠻對的!
看完了,我去玩游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