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職業選擇,10年后的你才不后悔
未來的變化方向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個變化會越來越快。我們應該做什么工作,才能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未來?
孫正義說,三十年內,機器人數量和智力均將超越人類。
但其實未來會往哪兒走,現在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人工智能,很可能停留在某個技術瓶頸上,而不會出現人人都可以設想到的超級機器人。
被眾多資本瘋狂追逐的物聯網,也有可能因為性價比的問題,而不會出現我們理想中的那張萬物互聯的大網。
被渲染得無所不知的大數據,也很可能到了某個數據界限點的時候,發現我們永遠也搜集不全一切的數據。
我之所以會這樣講:
一是,人類在基礎理論上尚未能認識到宇宙的根本規律。
比如,我們的物理學依然是建立在兩個不完整的理論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連基礎理論都還有巨大的突破空間,哪能一下子就預測到人類的未來呢?
二是,歷史上人類預測未來的不佳戰績。
比如,1969年美國登月后,當時的人們普遍預測50年后,我們會滿天駕著飛船到月球基地去度假,結果到今天,載人航天的核心技術也沒啥大變化。
科技發展是不定向的。普通人對未來趨勢的預測,總是很難跳出現有技術的束縛。
不過,雖然預測不了未來的方向,但有3個未來變化的根本趨勢,我們還是能抓的?。?/p>
- 高級腦力活動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 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
- 人與人的關系會越來越重要。
一、高級腦力活動的作用越來越大
人類是靠智力站上地球生物鏈頂端的。
因此,這10萬年來,人類的技術革命,本質上就是省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更多的腦力活動與創造。
從吃生食到吃熟食,人類省下了進食和消化的時間。
從采摘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省下了到處覓食的時間。
從靠肌肉的力量到靠能源和機械的力量,人類省下了體力勞動的時間。
正是這些省下的時間,如今讓人類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超過了體力勞動者,也讓人類的創造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快。
越發達的經濟體,越是如此。
有了機械化,美國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98%的人,還有大量剩余農產品出口。
因此,人類未來的改變方向,會進一步節省低級、重復性腦力活動的時間,以從事更高級的思考和創造。
對人工智能的預測,就是這個發展方向之一。
問題來了:如果未來時間省下來了,但我們的大腦卻不能從事更高級的思考和創造,那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會不會像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手工作坊主一樣,被時代所拋棄,或破產、或淪為城市無產階級呢?
當成長在新時代,適應更高級思考競爭的新生代,進入職場后,身為70、80、90后的我們,還能不能保證自己未來有一份工作?
二、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
相較于動不動上百萬年才發生變化的自然演化,社會變化是以年為單位的,速度是自然演化的上百萬倍。
想想這40年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多少次的社會變遷,未來的30到40年,這種變遷只會越來越快。
再也沒有哪一份職業,可以確保我們可以干一輩子。
2011年的時候,我曾給IBM的某位同事推薦過一份上市公司CIO的工作。
薪資很誘人,他也挺動心。
但臨近入職的時候,他還是拒絕了。理由是:我1993年就進入IBM,已經很適應了,這輩子在IBM退休也挺好。
可惜,事與愿違。
2014年,他不得不拿著補償金,離開了曾以為會在此退休養老的公司。
這3年,他換了3個公司,做過4份不同的工作。
用他的話講:這是在還債,呆在舒適區18年所欠下的債。
但他還是相對好的案例。
有些同事,甚至離職1年后,都沒找到像樣的工作。
經過顛沛流離地試過創業、自由職業后,最后委身于曾經怎么都看不起的某布料城IT部。
在這個指數式變化的時代,依賴經驗的人,終究都會輸給適應變革,學習新東西快的人。
三、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重要
未來對技能的偏重越來越小。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分析技能或工程技能會被取代,被人工智能也好、被其它某個尚未知的技術也好。
論下圍棋的技能,新版AlphaGo Zero,僅要自學3天,就能輕松擊敗最頂尖的職業選手;
論初級法律咨詢的技能,IBM Watson輕松以90%以上的正確率,擊敗哈佛、斯坦福法學院畢業生們70%的正確率,并成功搶走他們76%的飯碗。
論投資分析技能,高盛、紐約證券交易所這樣頂尖的金融證券機構,已經是一秒鐘都離不開人工智能,曾經的精英交易員們已經渺無蹤影。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會變得更為重要。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人的關系更為密切的歷史。
從采集社會的偶然相遇,到農業社會的車馬往來,到工業社會的語音電波,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再到如今的移動互聯。
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成本越來越低、方式越來越便捷。
未來,不與人交往的技能崗位會越來越少(因為容易編程化,機器取代起來很容易),而側重于人與人交往的崗位,會越來越多。
四、不確定未來的應對之道
未來的變化方向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個變化會越來越快。
我們應該做什么工作,才能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未來?
其實,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可以不被淘汰的工作。
應對未來,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維力、學習力和人脈力。
1、提升思維力:構建思考框架的能力
體力勞動會被取代,這已經是一個持續了百年的故事。
低級的、可編程的腦力活動會被取代,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
會計、初級律師、人事、HR招聘人員、政府低級職能人員,這些崗位被取代已成為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隨著機器的進一步發展,技術能力會進一步讓位于使用技術的能力。
因此,作為未來職場的人,需要的不是創造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這兩項,機器做起來比我們好得多。
未來需要的是,能夠利用機器的分析,有更高層次產出的人。
除了研究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突破的人,未來絕大多數人都不需要技術能力(機器會代勞),需要的是能構建思考框架,以更好地使用技術、整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這個能力從哪兒來?
從你能找到合適的思考框架開始,到能熟練應用這些思考框架,最后到自己改善、甚至創造思考框架。
2、提升學習力:適應未來的敏捷能力
在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的時代,我們要重新定義文盲:
它并不是指那些不會讀書寫字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和再學習的人。
這個時代,知識被淘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們大學里面學習的內容,有多少已經過時了呢?
這個時代,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新知識。我們如何才能吸收到我們所需要的知識?
未來,數據會爆炸、新技術會層出不窮。我們如何才能第一時間就使用掌握新技術?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升級學習能力。
知道應該學什么,從哪兒學,怎么輸入、理解、加工,怎么應用和升級。
每一個70、80、90后的人,都會面臨至少3到4次的職業變遷。
因此,我們最好以學習力為基礎,構建出自己的能力樹,打磨好自己的可遷移能力,以適應未來的職業變遷。
3、提升人脈力:發揮人與人關系的能力
未來,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偏重會越來越大,對技能的偏重會越來越小。
越來越多的技能會被機器,或者其它什么技術代替,因此僅憑借“一技之長”,無視人際關系的人,可能在未來會越來越艱難。
任何一個想在未來職場立足的人,最好從現在起,都能夠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表達關心和同情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不用往遠看,這些年出鏡率極高的馬云,就是一個優秀的代表。
五、結語
未來,已經沒有可以不被淘汰的工作。
雖然我們預測不了未來的方向,但卻能抓住未來變化的3個根本趨勢:
- 高級腦力活動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 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
- 人與人的關系會越來越重要。
想適應這3個未來的根本趨勢,需要提升3大核心能力:
- 思維力:構建思考框架,整合信息,使用技術的能力。
- 學習力:適應未來快速變化的敏捷能力。
- 人脈力:發揮人與人關系的能力。
作者:王世民,YouCore創始人丨知乎專欄《框架的力量》
來源:微信公眾號“YouCore”
本文由 @YouCore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這么接地氣的主題,有必要寫的這么抽象嗎?我的整體感覺是劃過前幾段,仍然看不到重點,果斷放棄。
總之,未來職業充滿變化未知,誰也不能保證抱著一份職業終老,提高核心能力:思維力,人脈力,學習力刻不容緩。然而方向跟宏觀……
學習了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厲害。
分析的很有道理,看起來也很明白,但是到最后都沒給如何選擇職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