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識,也許會成為進步的阻礙

11 評論 10934 瀏覽 36 收藏 15 分鐘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有多難?

我在很多場合,都會談到一個詞,叫做「終身學習者」。

包括我自己,也一直把它掛在個人介紹里。

有朋友問過我:這個介紹一點也不厲害,也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機會,為什么一直掛著它?

其實,與其說這是一個頭銜,不如說是一個鞭策。

因為,要做到「終身學習」,實在太難了。

1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先從學習的本質聊起。

先思考一下:7 x 6 等于多少?

這完全不用思考,每個人都知道,等于 42 。

為什么你會下意識地知道答案是 42?因為我們從小就背過九九乘法表,七六四十二,非常簡單。

但如果現在告訴你:我們修改定義了,7 x 6 不再等于 42,而是 84 —— 你會是什么感覺?

從「七六四十二」到「七六八十四」,你需要多久才能將思維轉變過來?

幾天時間?恐怕不行。我保證,至少在幾個月之內,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時,依然會時不時弄錯。

為什么呢?這要涉及到生理結構。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聊過:學習的本質,是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系。當說到「鳥」時,我們立刻想到「飛」,就是因為,儲存「鳥」的神經元,和儲存「飛」的神經元,之間被一條通路聯系了起來。

這就是學習的模式:通過不斷地在神經元之間建立更多、更復雜的聯系,將我們散落的概念和知識點串聯起來,構成我們的知識網絡。

這些都很好理解,但你有沒有想過:兩個神經元一旦建立了足夠強的聯系,要如何才能把它拆開?

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引入第三個神經元。

通過強化前一對神經元與它之間的聯系,來弱化前一對神經元之間的聯系。

具體來說,就像前面的例子:

通過告訴你,7 x 6 不等于42,而是84,慢慢的,讓你在「7 x 6」與「84」之間建立聯系,從而拆開「7 x 6」與「42」之間的聯系。

但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

改變一對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與從零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前者所需要消耗的資源和時間,比后者多得多。

道理也很簡單:后者只需要「強化」這一個操作,而前者需要「強化」和「弱化」兩個操作。

并且,如果這對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在生活中用得非常多,那么,它就會被不斷強化。這時,我們拆開它所需要的難度,又會不斷增大。

所以,學習最大的障礙,不是接受新知識,而是改變固有的認知。

2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

任何在我15歲以前誕生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常識;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人類未來的壯舉;

而在我35歲以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騙子。

這句話很有趣,它點出了一個事實: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我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是在下降的。

這個事實眾所周知,并不新奇。

但看完上面的分析,你會知道,嚴格來說,不是年齡增長,而是「我們具備的知識量」的增長。

正是我們現有的知識,成為了我們繼續向上進步的障礙。

更可怕的是,這是一個生理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性的問題。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有一個明確的規律: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學起相關的知識,也就越快。

這一點是對的,但并不全面。嚴格來說,知識量與知識接受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向上 —— 它更接近一條拋物線的形狀。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知識量達到某個峰值時,我們會下意識地排斥新知識。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拆開」舊聯系的資源耗用過多,甚至超過了建立新聯系帶來的效用。

這就導致了,我們會下意識地懷疑、拒絕和排斥新事物,以維護我們心中的「穩態」。

只不過,這個穩態所形成的時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致是30-40歲。

這個階段,不僅僅是心智上、性格上的成熟,也包括大腦的成熟 —— 大腦建立新聯系的動機和能力減弱,維持現在狀態的傾向變強。

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我們越來越不會思考了,我們只是遵循著大腦的習慣、反射和經驗行事。

3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回到前面的分析。

一對神經元聯系的強度,主要跟兩個因素掛鉤:一是這對聯系所形成的時間,二是它們被日常提取和調用的頻率。

也就是說,一對概念,一句命題,一個知識點,日常生活中,它出現得越多,你用得越頻繁,它的聯系也就越強,越接近于一個整體。

當這個「聯系」強到一定程度,強到你不會去懷疑和思考,而是下意識地將其作為問題的「根基」時,它就形成了一個框架。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框架。

我強調過很多次,不要陷入框架??蚣苁窃趺磥淼??就是這樣來的。

比如:

  • 男主外,女主內。
  • 工作最首要的條件是穩定。
  • 擇偶的第一標準是賢惠勤勞能干。
  • ……

你會發現,生活環境越封閉,日常接觸到的事物中,熟悉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形成這種固化的思維框架。

久而久之,我們的整個思考過程,都會建立在這些框架之上 —— 我們會下意識地將它們看作「公理」,用它們來進行思考。

比如:你怎么可以挑這份工作呢?它一點都不穩定嘛,要是被辭退了怎么辦?

——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將「穩定」,作為衡量一項工作「好不好」的標準。我們很難去思考:也許現在擇業,已經不太需要考慮「穩定」了呢?

覺得這種現象很少見?其實,在公眾號的讀者中,以及我身邊的職場新人里,我就不止一次地聽到這樣的話:

工作不就是出賣自己的時間嗎,為什么要賣力?

老板又不給加班費,憑什么要加班?

哪有什么理想、事業,都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用的。

……

這樣的思維,其實就還停留在「體力勞動」的范疇 —— 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報酬。出賣得越多,得到的越多。價格不合理,我就不干。

如果你停留在這樣的思維,將其當成真理,那只會制約自己的發展。

4

所以,我常常說,深度思考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模式的懷疑。

  • 當我思考時,我默認了哪些條件為真?
  • 我為什么相信它們?它們一定是真的嗎?
  • 如果忽略它們,我能得到什么新的結論?

你看,深度思考跟終身學習,其實本質上是相通的。

深度思考,要求我們關注本質,反思自身,排除各種外在和內在框架的影響,盡量讓我們的思考更加貼近客觀真實。

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去質疑、完善和更新知識節點的聯系。

終身學習為深度思考提供養料,而深度思考為終身學習提供動力。

只有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完善我們自身,提高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掌控。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我們落入「固化思維」呢?

1. 接觸新信息

信息是一切思考和學習的原料。前面已經講過,如果我們日常的生活范圍,局限在很小的一片天地里,那我們就會不斷加強自己固有的認知。

久而久之,后果就是,我們面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會慢慢覺得它「變得陌生」,陌生得不敢認識,不敢打破自己的穩態。

很多人有一種心態,就是覺得研究工具和渠道是一種「折騰」。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手段、方式,「夠用就好」,有什么好折騰的?

但對我來說,打磨出最適合自己的工具流,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接觸不同的信息,可以讓自己每一天都比其他人多知道一點東西。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提升,日積月累,也許就是巨大的優勢。

所以,讀書,學習,獲取信息 —— 不要把它們當成每天要完成的計劃,而是要跟吃飯一樣,當成一種習慣。

尤其,不要太重視「熱點」,而是要關心「前沿」。

什么是熱點?眾所周知的東西,就是熱點。而一個信息如果已經眾所周知,那它也就沒有了價值。

我們真正要去做的,是追逐「前沿」:不斷地拓展我們對某個領域的認知邊界。這才是有價值的。

如何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同樣,還是這幾句話:英語,谷歌,靠譜的信息源。

為大腦注入活水,才能不斷保持它的活力。

2. 接觸相反觀點

人總是有一種心態: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我們會下意識地接受相同立場的論點、證據,忽視立場相悖的材料。簡而言之:我們只想看到自己愿意看的東西。

長此以往,我們的神經元回路會被不斷強化,乃至固化。慢慢的,我們就真的再也聽不進其他觀點了。

到那時,我們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是基于我們前二三十年的經驗和積累。

我們只是活了三十年,然后重復了幾萬天。

如果你不想陷入這樣的狀態,一個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去接受雙面的信息,然后對它們進行整合,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也就是說:不要追求思維的「完美平衡」,而是去追求「動態平衡」。

還是引用查理·芒格的名言:我覺得我不配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地反駁它。

3. 保持開放心態

前面說過,當我們將某個知識「內化」成思維框架時,我們的一切思考,都會基于這個框架。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我們都會先默認它為真,再基于這一點進行思考。

這導致什么后果呢?如果新知識與舊知識有抵觸,我們的接收就會非常困難 —— 因為它影響到了「思維系統」的穩定性。

比如,許多人經常問我:某某工具和某某工具究竟有哪里不一樣?能不能合并起來?—— 明明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為什么一定要扯到一起呢?

前幾天和圈圈聊天,也一起吐槽過這個問題:要告訴別人一個新的知識點,很容易;但要改變他先入為主的認知,非常非常難 —— 因為他總是會用舊的認知,去理解和思考新知識。

這就導致了,他接受到的東西,總是有偏差的。

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

面對一個新事物,多去研究「它是什么」「它為什么會出現」「它可以怎么用」,而不是急著尋找熟悉的方式來解讀它。

甚至,有機會的話,去試著接觸一下,用它的思維,體驗一下,改變自己的習慣。

這樣,才能不斷更新我們的大腦,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Lachel

來源: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本文由 @L先生說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僅是黨和國家永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同樣適用于個人 ??

    來自福建 回復
  2. 受益匪淺,支持一下!??!

    來自北京 回復
  3. 很贊,非常受益!

    來自浙江 回復
  4. 為賦新詞強說愁

    回復
  5. 內容總體很好,只是標題有震驚的嫌疑

    回復
    1. 很棒

      來自貴州 回復
  6. 第一個6*7的例子很差,直接用后面的例子不就好了。

    來自北京 回復
  7. 今日頭條或者UC頭條的智能推薦,永遠給你看同一類型的內容,久而久之,你就只看到自己關注的一小塊,腦袋里的圈子越來越小,所有我反對智能推薦,它更多的是禁錮思維,而且根本不智能

    來自福建 回復
    1. 那個推薦是有比例拓展針對讀者的推薦范圍的…這個平衡沒有,還做什么智能推薦..不如去讀三年高考五年模擬

      回復
  8. 我們會將每天學習接受的知識去通過自己的主觀認知來分析 吸納 新的知識,再把它融合進去,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比如開會在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主觀思考方向不同,給出的角度方法也不一樣,別人的回答與你自己的認知體系發生了沖突的時候,就會發生分歧,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也就是要抱著不同的思維個體,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看待同一個問題。這也就是學要每個人學習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面對一個事情,不要被表面現象跟主觀意愿所迷惑,帶著刨根問底的心態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