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產品/運營:關于跳槽/轉崗的那些事兒(補充篇)

3 評論 13380 瀏覽 79 收藏 12 分鐘

如果你正準備跳槽/轉崗,這篇恰好適合你來閱讀。當然,沒有此想法的童鞋亦可讀讀,總有一天你會用得上的。enjoy~

最近挺多內部和外部的童鞋來找我聊有關于轉崗/跳槽的事兒的,當然,找我聊的原因,大多也是看了我之前寫的兩篇文章,看完之后覺得所言甚是吧?哈哈哈哈,不要臉。先簡單回顧下之前的兩篇唄,如果覺得有用,可以順帶一起看了。

一篇是去年5月寫的:《跳槽之前,冷一冷、靜一靜、想一想…》,主要結合自己的實踐,寫了一些跳槽/轉崗之前需要想清楚的幾個重點:

  • 明確自己對工作的看法
  • 找到跳槽/轉崗的核心原因
  • 走一步看幾步?兩步起看!
  • 明確做選擇的核心考量因子
  • 大公司和小公司怎么選?
  • 崗位分類其實是個大坑

另一篇是今年1月寫的:《從小公司跳槽到大公司后,一定要調整的三個心態》,主要寫了跳到大廠之后所要適應的幾個重點:

  • 大廠不等于學校,需調整預期;
  • 要命的“我很忙綜合癥”;
  • 束手束腳,不如放飛自我;

然后,打算結合最近遇到過的案例們,再對以上兩篇做個觀點補充吧,乃們到時候可以三篇一起補充著看。(覺得話多的,直接跳粗體字看就行)

一、你永遠收集不到你根本想不到的信息

這里,我們就不說對行業、公司/事業群、業務方向的信息收集了,這個應該是最基本的。我們主要來講講業務部門和崗位這兩方面中可能被大家所忽視的一些認知。

先說第一點,對業務部門的認知

一般小公司,公司業務部門劃分其實相對簡單很多,要么以產品線、要么以職能差別、要么以項目組??傮w來說,相互之間的工作內容的界定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工作內容的重復度應該還是非常低,甚至沒有的,基本上還是闊以按照流程標準好好配合的。

這一點,我覺得對于要跳去大公司或者從大公司內部轉崗的小伙伴來說,可能就難判斷一些。

各種細分部門們相互之間本身就有一些工作內容界定模糊、工作內容重復的情況,再加上大公司不缺人,這種情況就加劇了。

例如:平臺型的運營/產品/技術/算法/…和具體垂直業務的運營/產品/技術/算法…雖然各有各做,各有偏重,但其實在實際工作中,還挺容易撞車,最后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兩方很有可能在做同樣的事情,誰先誰后做、誰做的快等情況帶來的利益/KPI/配合尷尬等問題,不用我多說吧。

所以,在對業務部門的信息收集上,最好搞清楚一下自己要去的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以及業務重復度,再來判斷更適合自己哪兒。

再說第二點,對崗位的認知

轉崗的同學請注意了。一般遇到的比較多的是兩種:

  1. 協作上下游互轉,如技術/產品/運營/交互等這些人互轉;
  2. 同一大角色下的側重點互轉,如前端pm轉后端pm、社群/活動/產品運營互轉等;

不管哪一種,經常等轉過來的時候,發現,哎咦媽呀,和自己最開始想象的完全不同!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方面是對自己了解不夠,另一方面是對崗位了解不夠。了解自己,這個先自行解決了,我們先來解決下如何無風險的加深對其他有興趣崗位的了解。

我建議轉崗的小伙伴們在轉之前,先在原崗位悄咪咪四有腦子的觀摩分析、演練一段時間,作為信息收集。

觀摩分析:看看別人平常都在干嘛?和你的側重點差異在哪兒?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你是否有興趣?

演練:嘗試去做那個崗位的方案、和別人的方案對比好壞差異、和別人多溝通溝通取取經、多復盤別人做的東西等;

這么循環個一段時間,基本上,你對某個崗位應該是會有個比較明確的認知了。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再來想下一個問題:然后呢?

二、要對“不舒適”有強敏感和清醒的判斷

之前的兩篇文章中已經寫過了,不管是跳槽還是轉崗,有兩點是要清楚的:

  1. 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走/轉;
  2. 走/轉到新的地方,一定要明確知道沒有什么是100%完美。

假設你想明白了目的,也清楚沒有100%完美的工作,成功的轉崗/跳槽了。但是,嘿嘿嘿,人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生物,即便是來之前已經知道了可能會有什么問題,但是當你真實面對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就沒有辦法調整好心態了。

你們去看看一些求職軟件的匿名區,就會發現好多,“來了新公司不到一周/月就想走”的說法,這真是比較刺激了,花了這么大的機會成本做改變,結果還沒怎么開始就結束了?時間喂了狗既視感,當然也打了自己的臉。

一般情況下,人在自己能hold的住的人、事、物下是會比較舒服的,在自己hold不住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時候,會覺得不適應、不舒服、沮喪、甚至厭惡。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所以發現自己不舒服不是難事,但是如何去判斷這不舒服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這個就很需要我們來仔細想想,什么叫有意義的可成長/控制感,什么叫無意義的自我消耗。

符合你的目的,符合你對自己的期望和設定的那種不舒服不適應,我們該去尋找適應的方法,調整自我,后面迎接你的更有可能是有意義的成長/控制感了。如果是完全相反的,那么基本可以認為是無意義的自我消耗了。

這里ps兩個注意點吧:

  • 每個人對自己的期望、設定、對工作/崗位的目的不同,我覺得沒有統一的標準化判定標準,按照自己來的就好,不需要去拿自己和所謂的雞湯標準去做匹配,人生花樣大不同;
  • 感知的過程中,可能會懵逼想不明白,即便是想明白,也可能會不斷的反復。表著急,耐下心,慢慢來,反正著急也沒用,哈哈哈哈。

三、轉崗不是一顆萬靈藥,靈活性才是

實施轉崗前,先考慮兩個問題:

  1. 一定要轉崗才能達到我的目的么?
  2. 轉了崗就真的達到我的目的了么?

這兩個問題很有意思,通過幾個案例來展開一下吧:

案例1:童鞋A是一個前端工程師,很想做出一款牛逼的產品,所以,他說他想轉產品經理;

首先: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要求是更偏向做產品構思,但有能力做出好的構思本質是人,而不是這個崗位,即便去了產品崗,也不一定能做出牛逼的產品;

其次:做出一款牛逼的產品并不限定是由哪個角色主導,產品可以,技術也可以;

再其次:當一個技術有好的產品sense的時候,你覺得產品經理牛逼還是你牛逼呢?

結論:A童鞋完全可以在原來的崗位上繼續深耕,同時,側重鍛煉產品sense;

案例2:童鞋B是一個產品經理,他覺得自己的文字功底了得,很適合做內容運營,所以,他說他想轉運營;

首先:如果真的喜歡,需要一個崗位才能去發揮、去實踐么?

其次:假使轉成了內容運營,然后呢?下一步是什么?內容運營最牛逼的人?運營總監?產品總監?

再其次:文字功底了得和能不能做好內容運營,這是兩件事;

結論:B童鞋完全可以在原來的崗位上去觀察、去演練、去實踐,然后再去探索是否要轉崗;

案例3:童鞋C是一個活動運營,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被動了,所以想轉產品擁有比較強的決策權;

首先:產品除了做決策之外,也要做業務邏輯分析和規劃、需求分析、競品分析、原型圖、交互等等,這些你準備好了么?

其次:被動的原因有很多:崗位性質、方案、性格、溝通方式等,排除到只剩崗位性質了么?

結論:先找到一些方式去改變自己在目前工作上的被動,然后再看想不想轉產品;

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案例,就不更多的去列舉了。

好啦,這是對這個話題的再補充,大家就湊活著看吧。

最后,三篇文章綜合起來,工作這件事兒的一個主要思考順序是:

  1. 學會迭代式的認清自己;
  2. 想清楚工作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到底為什么要工作?判斷工作好壞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3. 根據對自我的期許設定+對工作的看法,選擇合適的行業、公司、角色,并且賦予合適的條件期許;
  4. 工作過程中, 多注意別人在做什么,積累自己的無限可能;
  5. 工作過程中,對自己的“不舒適感”,要有強敏感和有清醒的判斷,找到核心原因,分析去留;
  6. 改變,進入新一輪的迭代;

最后,祝大家2018年都能夠在自己喜歡的氣氛下工作啦~~~~

#專欄作家#

瑤子,微信公眾號killif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選股寶首席打雜PM汪,現某廠打雜運營喵。從0到1分別做過產品和運營,相信懂業務懂人性的商人才可能是個好產品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想了解下,作者有多少時間工齡了,才有這種覺悟? ??

    來自浙江 回復
    1. 樓主是個很棒的女性,15年畢業,在傳統行業做了一年的產品經理,16年跳槽到互聯網金融行業做了2年的產品經理,這2年個人實力突飛猛進,17年6月離開上海前往杭州,跳槽到阿里,暫時轉型為產品運營,其實這次轉型我個人感覺是為了提升自己產品商業嗅覺。

      來自北京 回復
    2. 一出校園就是產品經理啦?剛入行兩個月的新人產品助理發出羨慕的提問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