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只問月薪多少,可以說很失敗了

11 評論 12735 瀏覽 56 收藏 9 分鐘

大多數工薪階層30歲時還是拿著一份不高的固定公司,而隨著房價、物價的飛漲,人的心里難免會產生焦慮。那么有什么辦法能緩解焦慮呢?來看看作者對收入不同的看法。

大概兩年前,幾個同事吃飯時聊到工作話題。

其中G先生說:“超過30歲去找工作還只問月薪多少,說明基本快到瓶頸了。”

這話說的,還怎么做朋友了?!

“不難理解啊。”G笑呵呵地說,“單純從報酬看,如果你有議價的資本,股權總得要些吧?再從高些角度看,公司的機遇和空間必須有足夠誘惑力吧。”

當時被全桌人diss壞了。

因為知道的是:彼時G先生離職“待業”近半年,連工資都沒有好么。而不知道的是:他一直持有前東家的股份,2017年前東家股票價格翻了80%,同時引入資本融資,前景大好。

前幾天又約飯時,一走進電梯我們就看到一個招聘廣告:

面面相覷,百感交集。

其實,從認定“一心得撲在工作上”的員工,到如今集萬千調侃于一身的中年人,我對收入的看法早已被顛覆了。

一、當你發現工資碰到天花板時

前公司有個項目團隊,三個程序員工作之余折騰了一個手機應用小軟件。

公司內部有創新獎機制,覺得這小東西挺有意思就花了8萬元買斷,讓原程序員們繼續優化產品。

每人拿2萬多元,其樂融融。

誰曾想,該項目一路開掛,聯合周邊形成完整的產品鏈,用戶數從幾千人、幾萬、幾十萬…直至累計破千萬。成為公司主營業務帶來的營收姑且不論,最終衍生平臺套現的價格是9位數。

有些人覺得,極端情況而已,公司運氣好踩中了唄。

可是,僅僅如此嗎?

絕大部分的偶然中都參雜著必然。所謂運氣,多半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關系上,才會發生化學反應。

那三位開發的月薪不過漲了幾千,如我一位同學經常戲謔自己:“代碼寫得再牛逼,我們也是碼農。”

但凡打工階層,提高工資兜兜轉轉只有兩條路:

  1. 增加工作時長
  2. 提高單位時間勞動效率

二者均簡稱:販賣時間為生。

這幾年我有個感覺日趨明顯:工作年限越長,工資的天花板越觸手可及。以前覺得是保障,現在看著像陷阱:

  • 加班到凌晨兩點的上班族,和樓下擺燒烤攤到兩點的小販沒啥區別;
  • 做5份兼職的老張,和只有一份正職的小明,本質一樣;
  • 碼字狗一篇文章千字千元,不見得比100元/篇時輕松。

只要收入與勞動時長掛鉤,境況多數都是:有湯無肉(當然,不否認湯多些肯定也是好事兒)。

二、 什么決定了你的收入

知乎上看到網友給的一個答案: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優先級排序應是:

風險>資本>勞動

嗯,品味了下,能解釋周圍諸多現象。

1.首先看勞動

前面提到,以勞動換取收入是最穩妥、卻也沒太多想象力的事。打工者的所有風險大部分轉移給老板。

眼前的風和日麗,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同事說,等自己當老板才體會到,做員工簡直享受。他每次看到送水工過來換水、員工多跑幾次廁所,胸口都一陣抽動:一聲聲的馬桶沖水聲,那都是金錢嘩嘩流逝的聲音??!

說到底,打工者將風險連同創造的價值拱手相讓,僅從臺面上領取肉眼可見的一小塊奶酪。沒錯,工資可幫你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可無法帶去你更遠的海闊天空。

2.再看資本

什么叫資本?

同樣收益5%,A有1萬元,每年可得500元;B有1000萬,每年凈賺50萬——這就叫資本。

不少朋友喜歡問,月薪3千時該怎么理財?——先安心掙錢。

說好聽些“收入尚有空間”;說實際些眼下再怎么理財都只能用4個字形容:杯水車薪。如同把硬幣扔進大海,連零星浪花都翻不起來的那種。

本金不夠多時,不要寄希望于資本的力量。

3.最后看風險

去年底,某女影星和嘻哈歌手引得一波波吃瓜群眾圍觀,還被扒出投資了包括樂視影業在內的8家公司,群眾又借著感慨:明星真大方,一出手投資就是幾千萬。

事實上,楊冪、黃曉明、范冰冰…越知名的演員,投資占他們的收入板塊越大。

肯定嘛,躺在家靠著股權讓賬戶翻番,相比三伏天戴頭套、三九天扮清涼,簡直不要太輕松。

徐崢拍的《泰囧》票房收入12.4億,但他僅拿了4000萬導演費(還包括光線老板送他的)。而拍《港囧》時他成為大老板,通過一系列運作,使得電影上映前就已獲得純利潤1.5億元,賣出票房分成后依然可獲取收益。

好吧,扛風險的人,才是最終大口吃肉的。

三、利用風險和資本,并非天方夜譚

有人認為,這兩個詞,對工薪族而言就是吊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

咳咳,過于悲觀啦。上帝雖沒打出一張均富卡,我們卻能盡力打好手中的牌。

你問,普通人如何駕馭風險?

我覺得“駕馭”算后話了,能看重風險足以贏了大部分人。再細究,許多人并非“不看重”,而是當手里籌碼有限時,風險承受能力著實高不起來。

對他人而言的毛毛雨,到你頭上就傾盆大雨,你只好繼續囿于normal模式。

高風險承受能力,背后一定站著超過一般人的某種(或某幾種)資源。不管你是很有錢、很聰明、人脈夠廣、看人夠準,皆可形成hold住風險的緩沖墊。

你又問,那普通人如何積累資本?

最可行的,資源兌換:

  • 你有能力,就將能力充分展示發揮,進而變現;
  • 你有時間,就請踏踏實實用時間換錢;
  • 你有獨家信息,那更該掄起鋤頭好好挖掘,信息不對稱至今仍穩居價值鏈上游。

凡人你我,沒幾個能像思聰老公一般直接跳過販賣勞動力階段。大多數還得依靠不同維度的聚沙成塔,湊足本金,再用換來的錢切換模式繼續賺錢。

窮不怕,最怕,又窮又懶又笨——這真沒轍。

“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p>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這句話是對風險、資本、勞動在人生不同階段起到的作用,下的最佳注腳。

看上去挺大道理,可當你嘗試以“風險>資本>勞動”分配收入時,會發現看似空洞的經濟規律變得栩栩如生。

而在切換路線、初嘗到小果實后,整個人也會積極很多。

一種良性循環,就這么開啟了。

#專欄作家#

臨公子,微信號公眾號:臨公子的后花園,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喜歡理財、健身、不愛灌雞湯喜歡喝咖啡的產品汪。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簡書上有看到,是同一個人嗎?

    來自北京 回復
  2. 這是在來股市抄底俠入場?

    來自上海 回復
  3. 又開始販賣焦慮了是吧

    回復
  4. 知乎上有個觀點:財富資本本來都是一場接力賽啊,吾輩只要跑好自己這一棒。

    來自北京 回復
    1. 言辭這么犀利啊

      回復
  5. 縱觀這個平臺,現如今也就有誠意的干貨和制造焦慮的文章最吃香。而制造焦慮的文字最為好寫,舉幾個社會上的例子、陳述一下個人觀點、灌輸一下雞湯往往“提神醒腦”但是這樣的文章很容易讓意志不堅定的人盲目認同、奉為真理。待到“夢醒時分”還真有種“一瞬很長,一生很短”的味道了。

    來自北京 回復
  6. 有點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回復
  7. 看到標題,我想,大部分農民大抵是失敗的,大部分學生大抵是失敗的,大部分人民公仆大抵是失敗的,大部分教師大抵是失敗的,大部分醫生大抵是失敗的,用自己的成功評判別人的失敗,多有不妥,如若人生本就是零和游戲,成功或失敗,成就秩序而已。

    回復
  8. 跨越階級,要三代人的積累!

    來自福建 回復
    1. 回復
    2. 那你錯了。現在階級固化特別嚴重。你沒有足夠的眼光跟智慧。給你五代你都翻不了身。

      回復